春回大地,潮水涌动。继杭州、上海、苏州、南京四城路演之后,3月6日,《潮》在北京隆重举行首映礼。导演万波、黄钧妍,主演王铮、陈雨浓,执行导演王凯旋悉数亮相映后见面会,与现场专家和观众深入交流,分享了影片创作的幕后故事。据悉,该片将于3月11日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正式上映。
"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粮。"《潮》以钱塘江畔沙地人为守护耕地而奋斗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在一次次失败后依然满怀希望筑堤挡潮的感人历程。影片通过诗意的影像语言,谱写了一部独具江南特色的造地史诗。
谈及选择杭州萧山围垦这一宏大历史背景进行创作的初衷,导演万波表示,在前期调研过程中,最打动他的是"父辈"身上那份平凡的伟大。"在涉及数十万人的宏大围垦历史中,普通个体的名字往往不会被记载。正是这种反差引发了我的思考,也促使我希望能通过影像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制片人黄钧妍认为,《潮》是一部充满勇气的作品。"一方面,这是首次尝试围垦题材,实景拍摄时汹涌的潮水带来了诸多挑战;另一方面,这也是浙江传媒学院师生首次挑战院线电影创作,成功打破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界限。我们电影频道杭州基地期待以这部具有艺术质感的作品为起点,与更多勇于探索的创作者建立联系,为他们的电影作品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主演王铮在《潮》中成功塑造了坚韧的围垦人形象。在首映礼上,他谦虚地表示,虽然自己是"杭州女婿",但遗憾的是未能完美呈现角色的方言。"在创作过程中,我始终通过想象去感受和寻找那个年代的气息,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这份围垦精神。"
青年演员陈雨浓首次担纲电影主演,坦言带着《潮》与观众见面时十分紧张。拍摄期间,最让他感动的是导演给予的信任。"导演说第一眼看到我就确定我是江平远,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记得有一场篝火戏,剧本原本没有太多台词,导演希望我能自由发挥,还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我也研读了《傅雷家书》,深入体会那个年代父子间的交流方式。"
此前,《潮》已先后亮相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新风单元及2024横店电影节全国影片推介会。首映礼上,众多专家学者、行业嘉宾到场支持,纷纷表达了对影片的观感。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孙承建认为,《潮》具有鲜明的文化地域性、厚重的人物情感、深邃的历史质感以及诗意的美学特征。"虽然这是一部中小成本制作,但其视觉呈现的表意方式却十分宏大。未来中国中小成本电影可能会越来越多,万波导演的这次尝试无疑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
导演刘泰风坦言观影时多次被触动:"我在杭州、在钱塘江畔生活多年,深知潮水的凶猛与澎湃,更明白今天富足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前人的付出与积累,才让我们得以享受这份美好。"
长期关注生态议题的导演王久良表示:"如同月有阴晴圆缺、潮有涨落起伏,大自然有其运行规律。近年来国产电影对生态自然的描绘较少,《潮》的创作填补了这一空白。"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许斌指出:"每个人都会面临困境,但正是这些时刻往往能激发感动与力量。这得益于《潮》主创团队建立的信念感,他们以真诚和真心维护着电影的尊严。"
一位观众对影片中展现的方言、民谣等地域特色表现出浓厚兴趣。对此,万波导演表示:"这正是我在创作时特别关注的部分。我希望通过电影的视听艺术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比如50年代的低饱和色调、灰蓝色调以及江南特有的湿润感。方言的选择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当地人来说,这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其价值甚至超越了作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