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新网记者 高凯
经过长达数月的沉浸式拍摄,这部纪录片摒弃了所有解说词,没有采访环节,甚至连被拍摄者的正脸镜头都很少出现——在新疆阿瓦提县广阔的棉田里,《地上的云朵》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记录下这片土地和人们最真实的生活故事。
5月7日,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在全国影院上映。影片用最真实的拍摄手法,聚焦艾尔肯和另外两个普通棉农家庭,通过记录棉花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展现了他们朴实而深厚的家庭情感。
《地上的云朵》剧照。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供图
"我们力求做到最大程度的'透明',虽然只要开机就难免带有主观性,但我们希望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导演刘帼轶表示,真实的生活本身就是纪录片最大的价值。这位女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她真正走进当地人的生活后,发现最打动人心的就是生活本身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包括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她希望通过镜头记录的,正是这些能引发观众共鸣的真实情感。
这种追求真实的创作理念从选题阶段就开始了。选择阿瓦提县是因为这里是著名的长绒棉产地,既有机械采摘,也有人工采摘的棉花,能全面展现棉花种植的各个环节。影片重点记录的艾尔肯和赵强两家,是当地很普通的棉农家庭。
刘帼轶说,这两个家庭在当地属于中等收入水平,最吸引摄制组的是他们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种棉花是他们的生计,而家人之间的情感才是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在导演看来,这种亲情展现了生活中最持久、最温暖的力量。
影片从艾尔肯妻子在棉田里哼唱维吾尔族民谣开始,通过"采棉线"和"情感线"两条线索展开叙事。从无人机喷洒农药到机械和人工采摘,从询价到销售,每个环节都与两个家庭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日常细节让简单的叙事变得立体生动,赋予了棉花种植过程以生命力和温度。
在真实记录的创作原则下,影片没有使用解说词和采访,而是采用观察式拍摄,让镜头悄悄融入棉农的日常生活,用最自然的方式记录下两个家庭的生活点滴。
《地上的云朵》剧照。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供图
影片中,从艾尔肯家的棉田到他们三代同住的院子,处处流露着女儿白尔娜即将离家求学带来的不舍;赵强和管小燕夫妻青梅竹马的感情,则体现在他们讨论棉花收成、照顾儿子的日常细节中。制作馕饼的过程、维吾尔族婚礼上的歌舞、棉农们的家常闲聊,这些生活场景既展现了当地风情,更还原了生活最本真的样子。
刘帼轶说,拍摄不是为了猎奇,而是耐心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摄制组在两个家庭前后驻守了几个月,摄像机渐渐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隐形"拍摄让两个家庭在镜头前展现出最自然的状态。白尔娜姐妹的悄悄话,赵强受伤后管小燕的担忧,这些真实的情感都在镜头前自然流露。
导演透露,拍摄时艾尔肯一家大多说维吾尔语,摄制组起初完全听不懂。他们曾尝试请翻译,但这会影响拍摄的真实性。"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但能感受到情感的变化。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
当镜头足够谦卑,生活自会展现它的美好。影片开头的民谣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旋律优美。刘帼轶至今记得第一次听到时的感受:母亲和女儿在棉田里边采棉边哼唱,略带沙哑的嗓音中透着土地的质朴,"在那个场景下,真的太感人了"。导演原本想重新录制,最后还是选择了田间自然发生的版本——因为最真实的声音才最打动人。
正是这种纪实美学,让观众仿佛亲身走进了阿瓦提的棉田。
《地上的云朵》剧照。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供图
刘帼轶介绍,面对海量素材,创作团队反复观看原始素材十几次来筛选内容。有些看似多余的对话,可能在第十次观看时才发现是情感表达的关键。这种"有机剪辑"让成片既保持纪实风格的真实质感,又具有诗意叙事的张力。
影片平行记录了两个棉农家庭的生活,但两家人自始至终没有交集。刘帼轶说,他们曾想过要不要安排两家人在结尾见面,但很快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这违背了"最小干预"的创作原则。
正如白尔娜在阿瓦提县首映式上说的:"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就是记录了我们真实的生活。"《地上的云朵》用近乎执着的真实记录,在新疆棉农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到了生活的温度与诗意。这部没有英雄、没有冲突、也没有结局的作品,恰恰用生活本身的留白,为观众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有趣的是,在首映式上,艾尔肯一家和赵强一家第一次见面了。这两个因为"地上的云朵"而联系在一起的家庭,第一次握手相识,并约定以后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