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这届新人导演扎堆的电影节上,入围主竞赛单元的日本独苗《雷诺阿》同样出自新人之手。
这部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很特别:海报充满青春活力,乍看像极了宝矿力饮料的广告。片名虽然借用了法国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名号,讲述的却是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时期,一个11岁少女的成长故事。
《雷诺阿》海报
导演早川千绘虽是影坛新秀(本片仅是她的第二部长片),但作为70后,其实与山下敦弘、深田晃司等日本中生代导演属于同辈人。

这部神秘的新片究竟会是什么样?
在无缘得见全片的情况下,我们不妨从她2022年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前作《Plan 75》中寻找线索。

《Plan 75》在大陆被译作《岁月自珍》,但直译的《75计划》更能体现影片冷峻的基调,也直接点明了故事设定:在虚构的近未来日本,老龄化危机迫使政府推出"惠民政策"——为75岁以上老人提供有偿安乐死服务。除了药物注射,政府还包办丧葬、财产处置、遗嘱公证等全套服务,签约即赠10万日元补贴。
是不是很有《黑镜》既视感?


确实,影片带着《黑镜》式的黑色幽默,这在18分钟的短片版中更为突出。这个最初收录在是枝裕和监制的《十年日本》中的故事,主角是个负责推销"75计划"的公务员。虽然对上级的冷酷说辞心存疑虑,但当妻子想为患老年痴呆的岳母办理时,他第一反应仍是劝阻。


妻子却一针见血地反问:"你不也在到处推销这个计划吗?"



这句台词道出了这对夫妻的生存困境:即将迎来新生儿,经济压力山大;老人随时可能出事引发赔偿;请不起护工的他们,放弃老人成了唯一选择。

难怪有观众称之为现代版《楢山节考》——都是讲述老人为减轻家庭负担而自我牺牲的故事。

不过在两版《75计划》中,老人的选择都称不上"自愿"。长片版聚焦78岁的美智子,展现社会如何一步步堵死她的生存之路:

作为高龄酒店服务员,在同事晕倒引发投诉后,她和所有老年员工一起被解雇。无儿无女的她求职屡屡碰壁,又因所住公寓拆迁而无处可去。影片甚至通过一个闲笔——政府在公园长椅加装隔断防止流浪者过夜——暗示了底层老人的生存空间正被系统性压缩。

虽然是近未来设定,但影片描绘的日本与当下别无二致。这些75岁老人年轻时正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建设者,如今社会却用各种方式告诉他们:你们是负担。

这种集体潜意识在另一位老人身上体现得更明显:建筑工人出身的宣叔叔,年轻时走遍全国参与基建,走到哪献血到哪。75岁生日当天,他毫不犹豫地来办理"75计划",不愿给社会添麻烦。

两位老人的赤诚,反而让社会的冷漠更显刺骨。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文明社会本应善待老人,而非把养老责任推给个人。当年轻人目睹父辈这般结局,谁还愿意为这样的体制卖命?
长片版通过两个年轻角色(矶村勇斗和河合优实饰)提供了代际视角。特别是河合饰演的临终关怀员,其质朴的表演令人动容(她也会出现在《雷诺阿》中)。
相比演员的自然表现,早川的导演手法略显匠气。虽然有些精巧的设计(如美智子把指甲埋进花盆)和出色的镜头(同事晕倒时的焦点处理),但整体过于遵循艺术片套路。特别是人物突然直视镜头的设计,显得刻意而生硬。
这种风格或许源于早川的学院背景。她先后就读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和东京ENBU学院(滨口龙介的母校),扎实的基本功让她能精准掌控影像、声音和表演,只是还缺少让作品更进一步的灵气。
但早川对情感的捕捉相当细腻:美智子赴死那天,晨光中跳绳的小女孩;宣叔叔临终时,广播里预报着他永远看不到的雪天...这些告别世界的瞬间被刻画得格外动人。
再说回新作《雷诺阿》。
官方简介称这是"通过11岁少女的眼睛,观察成人世界的孤独、死亡与温情的夏日成长物语"。
《雷诺阿》官网介绍
预告片展现了家庭主线:敏感的女儿、疲于奔命的母亲、患病的父亲,神秘的邻居姐姐...儿童视角、家庭叙事、温暖色调,加上莉莉·弗兰克的出演,确实很有是枝裕和的味道,但具体如何还要等成片揭晓。
早川千绘《雷诺阿》
值得注意的是,《75计划》和《雷诺阿》都是日法合拍。早川的短片《尼亚加拉》曾入围2014年戛纳"电影基石"单元,这为她争取到法国CNC的制片资助。而《雷诺阿》的联合制片方中,赫然有ARTE电视台的身影。以雷诺阿为片名,也是步妙棋。
其实比制片背景更有趣的是早川的人生经历:在纽约学导演时因语言障碍转攻摄影,后因意外怀孕放弃梦想,在电视台做了十几年文职。直到36岁才惊觉:再不当导演就永远没机会了。从夜校学导演到入围戛纳,她只用了13年。
这段职场妈妈的追梦历程,本身就很适合拍成电影。我们期待《雷诺阿》,更期待这位坚韧的导演带来更多佳作。
/TheEnd/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