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先生》是由钱家骍、王柏荣共同编剧和执导的动画作品,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上美影")在1981年制作完成,最近在"重温经典"频道重新与观众见面。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特别邀请到上美影资深导演、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南郭先生》动作设计沈如东老师,请他分享这部经典作品的创作故事。沈导详细讲述了创作团队如何确定美术风格,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不断尝试,最终打造出这部独具特色的剪纸动画佳作。
作者简介:
沈如东(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代表作品包括《南郭先生》《葫芦兄弟》《宝莲灯》《十二生肖》《白雪公主与青蛙王子》《魔鬼芯片》等)
策划:
速达(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艺术总监)
《南郭先生》动作设计 沈如东
《南郭先生》改编自战国时期《韩非子·内储说上》中的著名寓言《滥竽充数》。这个经典故事寓意深刻,教育人们:第一要有真才实学,不能滥竽充数;第二要善于识别人才,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它被列入了上美影当年的创作计划。
上世纪80年代是上美影艺术短片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全厂三大类型(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的创作人员都充满热情,各个摄制组互相学习、你追我赶,创作出了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风格多样的优秀短片,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南郭先生》创作团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组建的。
《南郭先生》画面分镜头台本(原名:滥竽充数)
当时的创作团队采取自愿组合的方式,老中青三代搭配,由导演负责,经过厂部审核后,由厂创作办公室公布主创名单,正式成立摄制组。
80年代的上美影剪纸部门有50多名员工,通常保持3-4个创作团队。《南郭先生》剧组就是其中一支充满活力、创作热情高涨的队伍。在钱家骍、王柏荣两位导演的带领下,团队秉承上美影"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理念,怀着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精品意识,决心打造一部艺术风格全新的剪纸动画精品。
《南郭先生》画面分镜头台本(原名:滥竽充数)
根据故事内容和时代背景,创作团队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决定从汉代艺术中寻找灵感。为此,主创人员专程前往陕西、四川等地采风,考察了秦始皇兵马俑和多家博物馆,最终选定汉代画像砖和石雕艺术作为创作基础,设计出具有浓郁北方特色、古朴典雅的造型和场景。
采风绘制的速写素材手稿
传统上美影剪纸动画主要采用剪刻工艺。为了让影片呈现出画像砖拓片的厚重感,同时保持剪纸动画的特色,创作团队大胆创新,将布染印刷厂的印染技术运用到剪纸动画制作中。他们自制模具,在特制纸张上反复试验,最终在银幕上呈现出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绘制的试验人物(画像砖拓片效果彩色人物)
在人物关节处理和动作设计方面,汉代服饰长及脚面的特点给动画表演带来了挑战。动作设计师经过多次试验,与绘制人员共同设计出特殊的裙边关节结构,使人物走路的动作和个性化表演都栩栩如生。
南郭先生(定稿的纸偶人物)
场景制作采用传统双层绘制工艺:前景采用剪刻与手绘结合的方式,背景则使用特制的五层裱合纸板喷绘制作天空背景,再与人物合成,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画像砖艺术韵味。
音乐创作方面,作曲家选用了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编钟作为主要乐器。浑厚的钟声与竽声相得益彰,与画面完美融合,在银幕上呈现出一幅既古朴含蓄又生动鲜明的汉代画卷,开创了中国动画的新风格。
《南郭先生》影片剧照
凭借独特的艺术风格、恢宏的场景、简洁深刻的故事内涵和生动细腻的人物表演,《南郭先生》荣获1981年中国文化部优秀美术片奖。
来源:沈如东/"电视艺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