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summer
最近,几张女星林允和"月嫂钟姐"的合影截图在网上疯传,引发网友猜测她是否已秘密生子。对此,林允在微博严正声明:"本人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应:纯属造谣!坚决抵制针对女性的恶意谣言!已启动法律程序维权。"
法律专家表示,涉及私人生活的谣言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损害尤为严重。若谣言损害了当事人的公众形象,被造谣者完全有权追究法律责任。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已成为网络时代的常态。很多人无意间就成了谣言的传播者。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洪流,人们常常陷入焦虑,甚至抱着"随手转发"的心态,助长了谣言的扩散。
社会的不确定性、安全感的缺失以及公平机制的不足,既催生了人们对信息的渴求,也削弱了公众对信息的信任基础,这为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为什么谣言比真相跑得更快?如何练就识别真假信息的火眼金睛?本期专题或许能给你启发。
PART1 后真相时代:你以为的真相是真的吗?
我们真的在独立思考吗?
看到的就一定是事实吗?
在这个情绪压倒事实的时代,谣言、阴谋论、病毒式传播大行其道。
真相就像多棱镜,有人故意只展示某一个切面。在《后真相时代》这本书里,商业咨询专家麦克唐纳通过大量案例,揭秘了信息操纵的四大套路,教我们在这个真假难辨的时代保持清醒。
PART2 谣言的秘密:最古老的传媒
《谣言》这本传播学经典著作,通过大量调研揭示了谣言的传播规律。作者分析了八九十年代法国的典型谣言案例,探讨了谣言在娱乐圈、政商界的特殊作用,更深入剖析了背后的社会文化土壤。
PART3 社交媒体的前世今生
从古罗马的莎草纸信到今天的推特,人类社交媒体的本质从未改变。本书通过历史对比,揭示了社交媒体永恒的两面性:既促进思想交流,又可能沦为情绪宣泄场。那些关于社交媒体分散注意力的批评,早在17世纪咖啡馆时代就出现过。
PART4 谎言的道德困境
说谎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说谎》这本书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不同情境下的谎言:善意的谎言、医疗谎言、对孩子的谎言...帮助我们理性看待这个复杂的道德议题。
PART5 信息时代的生存智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易如反掌,但接近真相却越来越难。本书提醒我们:要警惕"搜索即相信"的思维惰性,保持批判性思维,记住我们首先是会思考的人,而不是数据的奴隶。
后真相时代的生存法则:
保持独立思考,警惕情绪化表达;
用辩证眼光看待信息,避免被偏见裹挟;
在舆论狂欢中守住理性,这才是探寻真相的正确姿势。
译者: 郑若麟
PART3 当社交媒体无限发达
社交媒体促进自由和开放,还是让管控无处不在?社交媒体提高信息沟通效率,还是让人无法专注于有益工作?社交媒体让公共讨论更加活跃,还是让公共空间变得琐碎和粗鄙?
社交媒体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从西塞罗和其他古罗马政治家用来交换信息的莎草纸信,到宗教改革、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期间印制的宣传小册子,过去人类跟同伴交流信息的方式依然影响着现代社会。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主导了信息的散播几十年后,互联网的出现使社交媒体重新变成人们与朋友分享信息的有力工具,并推动公共讨论走向一个新的模式。
汤姆 斯丹迪奇在书中提醒我们,历史上的社交网络其实跟现代社会的社交媒体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天主教会在回应马丁·路德的攻击上的两难境地很像今天那些大企业回应网络上的批评时的状况;17世纪人们对于咖啡馆会分散人们工作、学习注意力的指责也很像今天对社交媒体负面作用的担心。借助对托马斯·潘恩和“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等人的讨论,作者还探索了一些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从言论自由和审查之间的张力到社交媒体在启迪创新和激发社会变革上的作用。
荐书:《社交媒体简史》
作者: [英]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见识城邦
副标题: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译者: 林华
PART4 当
说谎
无所不在
说谎,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无所不在的行为,但却很少被严肃地讨论。说谎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错的呢?本书试图从哲学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她不仅考察公共生活(政府、医药、法律、学术、新闻领域)中的欺骗,也考察
私人生活
(家庭和朋友圈)中的说谎行为。
作为伦理学的经典著作,本书首先追 溯说谎的历史,并对这一行为整体进行哲学的辨析。然后逐个探讨说谎的个别情况,以及人们为这些情况下的说谎找出的合理化理由,比如白色谎言、对病人说谎、父母对孩子说谎、对敌人说谎、为保护委托人或同僚而说谎。
探究这些特殊境况下的谎言带来的复杂的伦理难题,可以有效帮助大家清醒认识谎言,学会理解和处理不同处境下的说谎行为。
荐书:《说谎》
作者: 希赛拉·博克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培文
副标题: 公共与私人生活中的道德选择
原作名: Lying: Moral Choice in Public and Private Life
译者: 胡萌琦
PART5 如何跳出信息的藩篱?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知识变得无处不在。鼠标轻轻一点,我们就坐拥一座巨型图书馆。然而,我们并没有因此就离真相更近。相反,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早已习惯于凡事问搜索引擎,并形成了一种“搜索即相信”的认知模式。
当社交网络把数字人类带入一个个彼此隔绝的线上群体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真相与谎言在互联网中交织,知识与观念混为一谈,情绪宣泄掩盖了事实分析。
联网的世界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彼此的观点,但同时也制造了浮躁的气息。
因此,本书作者呼吁,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提高自己对知识与信息的甄别和理解能力,不仅知道“是什么”,也要多问“为什么”;我们应该注意防范隐私的泄露以及互联网上的数字霸权;我们要随时跳出藩篱,拾回理性,因为我们不是数字人,而是拥有智慧的真实人类。
荐书:《失控的真相》
作者: [美] 迈克尔·帕特里克·林奇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译者: 赵亚男
所谓“后真相”,
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
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
当人类进入“后真相时代”,
我们必须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
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因为,
探寻真相就是要不断相信、
不断质疑、不断摧毁与重建的过程。
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避免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成为偏见、
刻板印象的附庸。
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理性独立思考,
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社会万象,
绝不要陷入舆论狂欢的漩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