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明星跨界经营副业已成为常态,而创立潮牌更是备受明星青睐的商业选择。
然而,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明星潮牌背后,却频频曝出质量问题。近期白敬亭的"good bai"品牌陷入舆论风波,正是这一现象的典型案例。
"good bai"原本承载着粉丝对偶像的支持与喜爱,许多消费者出于对明星的信任而选择购买。但当599元的卫衣首次穿着就出现胶印脱落、衣物褪色、异味刺鼻、鞋面开胶等问题时,消费者的失望情绪自然难以避免。毕竟,没有人愿意花高价购买"一次性"的服饰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good bai"的质量问题早有先例。2024年1月,该品牌的一款牛仔外套就因pH值超标被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通报。虽然当时品牌方迅速采取了召回措施,但新品仍存在质量问题,这不得不让人质疑其品控体系是否真正完善。
类似的质量问题在明星潮牌中屡见不鲜。薛之谦的DANGEROUS PEOPLE曾因服装含有害物质被通报,鹿晗的潮牌也被消费者投诉做工粗糙、性价比低。这些事件都在不断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明星普遍缺乏服装行业的专业经验,将生产环节外包后难以严格把控;二是过度依赖明星效应,忽视了产品质量这一核心竞争力。部分明星将潮牌视为快速变现的工具,却忘记了消费者最看重的始终是产品品质。
当然,市场上也不乏成功的明星潮牌案例。陈冠希的潮牌经过多年发展已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潘玮柏与李晨的NPC在一线城市颇具知名度,王嘉尔的品牌更是凭借优质产品经常出现断货现象。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只要用心经营,明星潮牌同样能获得市场认可。
明星潮牌的兴起本质上是粉丝经济的延伸。粉丝出于对偶像的喜爱愿意支持其品牌,但这种支持不该成为忽视质量的理由。当明星只顾"收割"粉丝而不重视产品时,最终只会损害自身形象。就像白敬亭此次事件,原本良好的口碑因质量问题而受损。
对于明星而言,经营潮牌应该是长期的事业,而非短期获利工具。只有像对待演艺事业一样认真打磨产品,严格把控质量,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同时,粉丝也应该理性消费,用实际选择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当然,也有明星潮牌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例如陈冠希创立于 2003 年的潮牌,历经多年发展,在全球潮牌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潘玮柏和李晨的 NPC 在一线城市热门商圈开设线下门店,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王嘉尔的潮牌凭借独特的款式和良好的质量,吸引众多消费者,不少衣服甚至处于断货状态。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明星潮牌并非没有出路,关键在于用心经营,注重产品设计与质量。
明星潮牌的兴起,本质上是粉丝经济的延伸。
粉丝出于对偶像的喜爱,愿意为带有明星标签的产品买单,希望通过购买同款来拉近与偶像的距离。
然而,这种支持不应成为明星忽视产品质量的理由。
当明星只想着利用粉丝的热情 “割韭菜”,而不重视品牌建设与产品品质提升时,最终只会消耗粉丝的信任,反噬自身形象。
就像此次白敬亭,原本口碑不错,却因潮牌质量问题被贴上 “吃相难看” 的标签,形象受损。
对于明星而言,打造潮牌不应只是追求商业利益的短期行为,而应将其视为长期的品牌建设过程。
要像经营演艺事业一样,用心打磨产品,严格把控质量,以优质的商品回馈消费者的支持。
只有这样,明星潮牌才能摆脱 “质量差” 的刻板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而粉丝在支持偶像副业时,也应保持理性,不能盲目为情怀买单,要敢于对质量不佳的产品说 “不”,用实际行动促使明星重视产品品质,推动明星潮牌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