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新生代》
最近,侏罗纪系列电影宣布全新启动,最新作品《侏罗纪世界:新生代》将在今年夏天与观众见面。
恐龙题材总是充满魔力,它象征着远古时代的野性力量,既让人害怕又让人着迷——人类可能并非地球的唯一主宰,这颗星球还藏着太多未知的秘密。
不过在侏罗纪系列电影里,恐龙常常被塑造成视觉奇观,成为好莱坞大片里刺激眼球的元素,更像是奇幻怪兽而非真实的史前生物。
那么,恐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古生物学家迪恩·洛麦克斯博士在《史前霸主2.3亿年:关于恐龙的十大真相》这本轻科普中,用十个生动有趣的问题,结合最新研究成果,还原了恐龙的本来面目:它们生活的年代、分类特征(比如通过头骨和骨盆区分)、体型外貌、饮食习惯、运动方式和繁殖特点等。同时也纠正了一些常见误区——为什么某些恐龙不可能同时出现,为什么翼龙不算恐龙而鸟类反而是恐龙后裔......
这本轻松好读的科普书既给想了解恐龙新知的成年人提供了专业选择,也为小朋友们准备了30多种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感的恐龙复原图。无论大人小孩,都能通过这本书重新认识恐龙,爱上恐龙。
"迅猛龙"其实只有火鸡大小
现在请你快速说出五种恐龙的名字!(在电影里被叫做"迅猛龙"的那个家伙)肯定会出现在你的名单里,不仅因为它是这章的标题,更因为它确实是最有名的恐龙之一,几乎每本恐龙书都会提到它,还是电影里的常客。
我经常在科普讲座时问观众最喜欢哪种恐龙,或者让他们列举五种恐龙。这可不是故意为难人(虽然有时候看他们说出"翼手龙"或"鱼龙"时确实很有趣),主要是想了解哪些恐龙最让人印象深刻。
到目前为止,还没人能把伶盗龙排除在名单之外。但当你告诉他们,伶盗龙其实只有火鸡那么大,只是多了条长尾巴时,很多人都会露出怀疑的表情。
他们的眼神分明在说:"这人真是专家吗?接下来该不会要说'迅猛龙'还长着羽毛吧......"
问题在于,大众印象中的伶盗龙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电影里把它塑造成和人差不多高的猛兽,但科学研究早就证明并非如此。这种错误认知源自《侏罗纪公园》,其实
电影里那些所谓的"伶盗龙"根本不是伶盗龙。它们的原型其实是伶盗龙的近亲,叫做"恐爪龙"。
恐爪龙,Fred Wierum, CC BY-SA 4.0
恐爪龙还是"迅猛龙"?
当迈克尔·克莱顿为小说《侏罗纪公园》(1990年)挑选恐龙角色时,恰巧看到有科普书提出应该把恐爪龙归入伶盗龙类别。但
这个建议忽略了两种恐龙生活在不同时期、发现于不同大陆,而且身体结构也有明显差异的事实
。当时的古生物学家们当然没有采纳这个提议。
克莱顿显然受到了那本科普书的启发,甚至在小说里感谢了那位作者。在他笔下,"伶盗龙"变成了行动敏捷、长着镰刀般利爪、体型接近人类而非火鸡的凶残形象。
为了更好地塑造这些恐龙,克莱顿还请教了著名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特罗姆教授——正是他发现了恐爪龙。有趣的是,后来斯皮尔伯格拍电影时,团队还专门研读了奥斯特罗姆关于恐爪龙的研究论文。
最后,"伶盗龙"这个名字胜出了,先后出现在小说和1993年的电影里。
有人说克莱顿就是觉得"伶盗龙/迅猛龙"(Velociraptor)比"恐爪龙"(Deinonychus)听起来更酷、更有威慑力,所以才选了前者。
有意思的是,电影开头有个场景是古生物学家在美国蒙大拿州挖掘伶盗龙化石,但实际上这种恐龙只在亚洲发现过。而恐爪龙的化石倒是确实出土于美国,首次发现地正是蒙大拿州。
《侏罗纪公园》
"迅猛龙"可不会开门
既然伶盗龙成了明星,作为古生物学家,我觉得有必要告诉大家:
它们可没聪明到会开门,更别说转动门把手了。
和电影里不一样,它们没有那种掌心朝下的"小手手"。准确地说,
它们的爪子是对向生长的(就像你鼓掌时的姿势),配上三根弯曲的利爪,特别适合抓握猎物。
关于伶盗龙体型的问题很有趣,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恐龙"这个词往往等同于"庞然大物"。这么看来,大家想象中的超大号伶盗龙似乎也说得通。
关于恐龙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认为它们都体型巨大。
橙色 电影里的迅猛龙
绿色 真实的蒙古伶盗龙
Di, CC SA 4.0
如果问古生物学家最大的恐龙是什么,
他们肯定会马上提到蜥脚类恐龙。
这类恐龙你应该很熟悉,它们是长着超长脖子和尾巴的植食性巨兽,包括雷龙、腕龙这些明星物种。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有些蜥脚类恐龙体长能达到30米,重约70吨——相当于12头成年非洲象的体重总和
。它们是真正的史前巨无霸,包括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动物。和它们相比,现在最大的陆地动物大象和长颈鹿简直是小不点。
至于大型肉食恐龙,霸王龙仍然名列前茅,体长12-13米,重达8吨。不过
目前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龙其实是长着背帆的棘龙,比霸王龙还要长2米。
想想现在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居然是北极熊,是不是有点好笑?没错,就是北极熊。和霸王龙相比,北极熊平均只有半吨重,身长2.5米左右。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巨无霸。但实际上,
很多恐龙体型很小,有的只有松鼠那么大
。早在一百多年前,古生物学家就发现了和鸡差不多大小的食肉恐龙美颌龙,它曾经长期保持着"世界最小恐龙"的称号(你可以翻翻老版恐龙书);如今这个头衔的竞争者已经很多了。和美颌龙一样,这些迷你恐龙大多是小型肉食性的兽脚类,不过这类恐龙也包括霸王龙这样的巨型猎食者。
美颌龙,Nobu Tamura, CC BY-SA 3.0
长羽毛的"中华龙鸟"
因为这些小恐龙体型相近,大多在30-50厘米左右,
古生物学家很难确定谁才是最小的,但来自中国的耀龙最有竞争力
。这种2008年命名的侏罗纪小恐龙体重仅160克,身长25-30厘米(包括尾羽),跟一只鸽子差不多大。
耀龙,Nobu Tamura CC-BY SA 3.0
过去三十多年,亚洲已经成为古生物学发现的中心。许多重大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恐龙的认知,特别是它们的外貌。
而真正让中国古生物学登上世界舞台的标志性事件,可能是1996年发现的第一只带羽毛的恐龙。
如果你年纪够大,可能还记得这个新闻。当时我才6岁,估计还在玩那些光秃秃的恐龙玩具。
它就是"中华龙鸟",和美颌龙是近亲。
中华龙鸟的化石保存得非常好,不仅有原始羽毛(或者说"恐龙绒毛"),还有软组织。它还是第一只被科学复原出真实颜色的恐龙。
通过对羽毛中微小色素颗粒(叫做"黑素体")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它有着橙红色和白色相间的羽毛,尾巴上有环状条纹,脸上还有像浣熊一样的"强盗面具"。颜色复原还显示它背部颜色较深,腹部较浅,这是一种叫做"反影伪装"的保护色。
中华龙鸟,Smithwick et al., CC BY-SA 4.0
新发现不断刷新认知
继续说带羽毛的恐龙。如果你翻看老版恐龙书,或者在网搜"伶盗龙"图片,肯定会看到无数长着蜥蜴般鳞片的复原图。但现在我们知道伶盗龙是有羽毛的,这要感谢在蒙古发现的化石。
2007年的一项精彩研究,
通过前臂上一排整齐的"羽根节"直接证明了伶盗龙长有羽毛
。这种结构在现代鸟类身上也很常见,是大片飞羽的附着点。这说明伶盗龙确实有翅膀,不过以它的体型和相对短小的前肢来看,肯定飞不起来。
这些羽毛可能用于求偶展示,或者调节体温,也可能帮助它在奔跑时保持平衡
。总之,下次看到没羽毛的伶盗龙复原图,你可以想象是有人把它的毛拔光准备烤着吃了。
这类突破性发现不仅出现在亚洲。
2017年,加拿大发现了一具保存极其完好的甲龙类化石,命名为"北方盾龙"
。这具化石是在矿井中发现的,这只恐龙就像睡着了一样,甚至可以说是"木乃伊化"了。研究发现它的皮肤化石中保留了色素颗粒,铠甲上还覆盖着由角蛋白构成的保护层(角蛋白就是我们指甲和头发的成分)。色素分析显示,这只恐龙是红褐色的,和中华龙鸟一样,也采用了反影伪装的保护色。
北方盾龙,Nobu Tamura, CC BY-SA 4.0
几乎每年,古生物学都会带来重大发现,不断刷新我们对恐龙的想象。
比如,现在已经发现了数百种带羽毛的恐龙,而30年前我们还一只都不知道。恐龙颜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这本身就够让人兴奋的!
我已经等不及想知道未来20年还会有什么新奇发现,它们肯定会继续改写我们对恐龙的认知。
百页便携小书,带你全面了解恐龙
涵盖恐龙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等方方面面
适合所有年龄段,更新你和孩子的恐龙知识库,满足两代人的好奇心
中文版特别增加彩色图册,既好看又好读
中文版增配彩图别册,好读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