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娱乐业危机公关粉丝举报已成最阳谋一环
    首页 娱乐星闻 明星资讯 娱乐业危机公关粉丝举报已成最阳谋一环

    娱乐业危机公关粉丝举报已成最阳谋一环

    作者|等等

    娱乐行业的公关,和互联网行业差别有多大?最近发生的事情就给出了生动答案。

    就拿最近的京东美团商战来说,业内评价都是"光明正大、不被舆论绑架、不搞歪门邪道"。反观娱乐圈,简直是一团乱麻——从暗地里举报到艺人负面拖累项目,整个行业充满不确定性,连公关圈都调侃说:"娱乐公关和互联网公关之间,隔着一千个汽车圈的差距。"

    随便举几个例子:

    上周演员仝卓实名举报33家影视公司税务问题,虽然没拿出实锤证据,却引发行业地震。一些正在招商的剧组直接叫停项目,理由是"舆情风险"。类似的还有宋祖儿事件,也是没见实锤就让好几个优质项目搁浅三年。

    难怪爱奇艺CEO龚宇公开吐槽娱乐行业资金效率太低,"一个项目资金几年才周转一次"太常见。投资人王冉之前也算过账:

    更不用说年年上演的番位之争:《楚后》刚传出选角消息,男女主粉丝就为番位吵上热搜。剧还没开机,评论区已经打成一片,粉丝维权、控评、抵制一条龙。连剧本和剪辑都要为"谁戏份多、谁更出彩"让路。

    这些早就不新鲜了,反而成了行业常态。创作越来越受"非内容因素"影响——观众喜欢谁、粉丝要什么、热搜怎么买,反而成了优先考虑的问题。

    今年3月的网络视听大会上,专家李京盛直言:"现在作品传播时遇到的舆情风险,比广电审查还难预料。"腾讯视频孙忠怀也呼吁:"评论应该回归艺术本身,而不是被情绪和利益左右。"

    但现在的裹挟早就不限于粉圈争斗。更多隐形的"观众意见",正以看不见的方式把创作空间越挤越窄。

    说到底,这暴露了娱乐行业糟糕的公关环境。当"不出事"成了首要原则,传统娱乐行业的衰落也就不意外了。

    (文中叶子、文茜为化名)

    #本文采访三位业内人士,系「娱乐资本论」2025年第281-283位受访者

    劣迹艺人、举报与黑公关:阳光下的阴影

    三年前宋祖儿被前员工举报偷税,虽然没公布证据,但她主演的《无忧渡》《折腰》等三部剧全部停摆。如今《无忧渡》播出后叫好又叫座,要是三年前能顺利播出,对行业该是多大的推动。

    同期袁冰妍因税务问题道歉补税后,她主演的《落花时节又逢君》拖到最近才换人补拍上线,结果毫无水花。更典型的还有邓伦、范冰冰等顶流,他们出事直接导致《夜旅人》《巴清传》等大制作血本无归,连带幕后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打了水漂。

    偷税当然该罚,但流量不是原罪。制片人叶子透露,现在甚至有人利用大众对"流量艺人"的偏见搞举报黑公关,连监管部门都注意到这种现象。

    这些举报看似个案,实则是影视生产的"隐形杀手"。它们不走正常舆论渠道,而是用匿名信、截图等方式,在暗处决定项目生死。

    2023年仝卓举报33家影视公司税务问题,直接引发行业地震:多家公司被查,278家企业签自律公约。这种举报成了"引爆器",既能触发审查,也能搅乱行业神经。

    但"劣迹艺人"到底怎么认定?2021年文旅部发过通知要求"不用失德艺人",可具体标准至今不明。行业常参考的是演出协会的《自律管理办法》,把涉毒、偷税等行为列入黑名单,但这只是道德指引,连"炒作丑闻"这种模糊表述都能成为理由。

    更魔幻的是,今年有位短剧演员仅因网络传言,就被某行业委员会定为"劣迹艺人",所有合作瞬间蒸发。而宋祖儿"消失"期间,不同平台对她参演项目的处理也各不相同。

    制片人叶子调侃:"网友骂举报,可商战就是这么朴实无华——想让项目黄掉?一个举报就行。"包括那些播了又下架的剧,毕竟举报比黑公关便宜多了。

    问题是大众看不到调查过程,艺人或项目一旦被查,不管结果如何都难逃"劣迹"标签。与之相伴的,还有以"舆情风险"为名的变相干预,尤其在选角阶段影响巨大。

    李京盛说得对:"舆情干扰比审查更不可控。"但行业真要这么乌烟瘴气吗?看看京东美团商战,人家明刀明枪打公关战,照样掀起巨浪。

    粉丝撕番:谁在绑架创作?

    相比暗处的举报,粉丝争番位至少是明面上的较量。

    现在很多项目还没开机,创作就要开始"端水"了:《七夜雪》李沁曾舜晞粉丝争谁更"扛剧",《逐玉》张凌赫田曦薇粉丝比戏份时长,《风月不相关》邓为粉丝因海报位置维权...从已播剧到未开机项目,粉丝声量经常盖过剧集本身。

    "撕番"早不是新鲜事,但过去只是争名字排序,现在直接干涉剧本。制片人苏里坦言:"只要用流量演员,八成会有番位争议。"当观众被算法和热搜影响判断,舆论焦点就不再是故事本身,而是谁更"有存在感"。

    编剧文茜遇到过更离谱的:有偶像剧为迁就男演员,硬把女主冒险改成男主视角,最后还得另请编剧专门写男主戏份。她无奈道:"播出挨骂时编剧又不能说话,毕竟签了保密协议。"

    最近《楚后》选角争议就是典型:网传女主陈都灵后,男主周翊然粉丝立刻要求"平番"。苏里解释:"番位看招商能力和流量,号召力越强排名越前。"文茜感叹:"创作逻辑给商业逻辑让路,编剧当然被动。"

    为什么招商比创作重要?龚宇透露,视频平台广告收入从2018年110亿暴跌到去年40多亿,平台当然焦虑。孙忠怀也承认长剧走过"唯流量论"弯路,但在找到新盈利模式前,流量演员仍是保险牌。

    其实所谓"依赖流量",本质是依赖其话题度。业内戏称"全网300追星女",指的就是那批声量大但人数少的群体。为迎合她们而放弃好故事,只会让行业越做越小,最终被她们完全绑架——完美闭环。

    反观京东,他们不局限讨好中产,而是用公关事件调动公众情绪,省下几十亿推广费。

    过度防御:当创作变成扫雷游戏

    有时候恶意舆情不来自外界,而是从业者自己的焦虑。

    导演费振翔回忆拍《山花烂漫时》时,原本邀约的演员都因"怕演不好楷模""担心外形不像被骂"而拒绝,最后宋佳接演张桂梅大获好评。他感慨:"演员本该专注塑造角色,现在都想太多。"

    《三十而已》更是经典案例:原定佟丽娅因粉丝反对辞演顾佳,接手的童瑶却借此翻红,佟丽娅反被嘲"被粉丝坑了"。这事至今仍是"粉丝干预艺人决策"的典型案例。

    这些不是个案,而是行业的"防御性思维"——为避免麻烦,宁愿放弃好角色、好剧本。主创们提前预判舆情,结果把创作框死在安全区里。

    苏里坦言:"正向引导需要公关预算,没钱就只能把内容限制在无风险范围。"这种防御性生产正在改变观众审美:现在剧集多是平均分配的"高光时刻"和安全人设,都是被"公关预案"修剪过的产物。

    李京盛希望有"更安全的传播环境",孙忠怀呼吁"让评论回归艺术"。但实现这些的前提是:创作不该是防守战,不该从"别被骂"出发。只有当表达权回到创作者手中,内容才能真正立得住。

    再看看京东是怎么做的,他们绝对不局限于中产圈这个有话语权的人群,他们甚至清楚的知道中产圈对他们的评价。他们更多是用公关事件的手段,用人人都清楚的公众情绪,省去几十亿的新业务推广费。

    舆情预演,过度防御成为创作的默认姿势

    有时候,恶意舆情不一定从外部发起,它存在于一次犹豫的试镜,一句劝退的建议,或者从业者的焦虑里。

    在半个月前的一次活动上,导演费振翔回忆起《山花烂漫时》的选角时提及,他找宋佳出演的张桂梅老师的角色之前,是邀请过其他演员的,但都被拒绝了,有人说“活人楷模不敢演”,有人说外形不像怕被骂。费振翔感慨,“你们是不是想太多了?你们是演员,应该是去塑造角色的内在精神,而不是纠结外形像不像。”

    《三十而已》也是一个典型例子

    。当年顾佳这个角色原定由

    佟丽娅

    出演,却因粉丝担心“婚姻类剧情会让她现实形象被消费”以及番位未排在第一位,最终佟丽娅选择辞演。替换她角色的童瑶却随着剧集播出的大爆而迎来事业拐点,佟丽娅则被舆论一致评价“被粉丝误伤”。这起事件至今仍被行业视为“粉丝裹挟演员决策”的典型案例。

    这些并非个案,而是蔓延在行业里的一种“防御为先”的气氛,为了不惹事,很多人宁愿放弃更好的合作、更多元的角色、更挑战的题材

    。剧本未必差,演员未必没诚意,主创也许早就想好了要拍的东西,只是他们都提前预演了一遍舆情,最终失去了突破类型的勇气。

    苏里向小娱坦言,“对观众的正向引导是需要使用营销、文章、话术等公关方法的,但这些公关营销动作往往最需要的就是钱,一旦少了这笔预算,遇到问题时或许只能束手无策。”

    所以如果没有预算的时候,只能前置判断、提前收口,把内容框在风险之外,把表达困在妥协之中。

    这样的防御性生产,最终也在悄悄改变观众的接受习惯

    。过去,观众也许还能在剧集中看到人物的跌宕、矛盾与挣扎,而现在他们往往看到的是平均分配的“高光时刻”、避重就轻的“安全人设”,以及一部部被“公关预案”修剪过的剧集。

    李京盛在大会上说,希望作品能有“更安全的传播环境”;孙忠怀则提到,应该“让评论回归艺术本质”。这两个愿望的实现,前提是我们不再把创作当成一场防守战,不再让每一部剧都从“别被骂”出发。

    只有当表达回到创作者自己手里,而不是不断“预判”观众和“提早响应”平台时,内容才有可能真正立得住、走得远。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童星前任遭封杀内幕 黄晓明考博引热议 陈都灵痛失大粉真相 林宥嘉邓紫棋往事再掀波澜
    下一篇
    福登表妹家中突发火灾 太阳报称其悲痛不已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