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关于普通人的史诗,《》却是近期热门内容中,少有的「务虚」电影。对于人生的悲伤与快乐,带着点忧郁的注解,浪漫得令人发颤。
作者:木刃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末世是从一场大地震开始的。美国加州一下子就被摧毁了。此后的数月,洪水、海啸、火山爆发……不断有物种相继灭绝,地球上很快失去了最后一只蜜蜂。而科技不断被剥夺的人类社会,也在饥荒与瘟疫的蔓延中分崩离析,自杀率飙升。
就像上帝的另一座巴别塔崩塌,互联网没了,世界断了联系,公路上不断出现大坑,交通断了,最后,连电力供应也瘫痪了。整个世界陷入了彻底的黑暗,银河显出从未有过的清晰。
可下一秒,星星开始往下掉。
就开头这场景,观众一看就会觉得,《查克的一生》是一部科幻灾难片——而这恰恰落入了主创的叙事陷阱。
平时拍恐怖片的导演迈克·弗拉纳根,此次与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强强联手,把人类对未知的害怕,靠细节和情绪一层层堆,推到了更深的地方,但随之而来的情节反转,却颠覆了所有的认知——
倒叙的三幕式,把末世的黑暗拉回还有太阳的那天,有人跳舞、有人相拥,在像诗一样的旁白里,既有普通人面对生命大问题的思考,也藏着很宏大的宇宙哲学。
没有太直白的说明,电影后半段有点抽象、飘忽、疏远,但里面其实联系得很紧。当观众自己找出三幕故事中的逻辑关联后,才会惊呼:原来,我是所有人里最渺小的那个,也是某个世界里唯一的神。我即是宇宙。正如电影开篇的那句诗词,I am large, I contain multitudes(我辽阔广大,我包罗万象)。
电影原著收在史蒂芬·金202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中。导演迈克·弗拉纳根在疫情封控的时候读到了这篇小说。
在难熬的时候,整个社会都停着,大家都很着急,这个故事就像黑天里的星星,照进了他的心里,于是他决定拍出来。
“阅读《查克的一生》的体验是非常私人的,但它让我泪流满面。”
从市场角度看,《查克的一生》的电影成片根本不是商业片,少用了很多原文的独白,显得小众、独立又很真诚。而去年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本片首映后以黑马之姿拿下了最高奖“观众票选奖”。作为近12年有很多作品入围奥斯卡的权威电影节,《查克的一生》背负众望,男主演抖森也被认为演出了“离奥斯卡小金人最近”的一次好戏。
对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向死而生的故事,又像是一部睡前童话。惠特曼的自叙诗、卡尔萨根的宇宙日历,画出一个人的冒险故事,也映照出了我们自己。
同样是讲普通人的故事,《查克的一生》是近期热门的电影中,少有的务虚电影。当其他的普通人在战乱中艰难打拼、在职场竞争中艰难取经时,《查克的一生》没走这些具体的强情节路子,望向星空,讲着人生看着好像没意义的意义,温暖而治愈。
这本来不稀奇,但在现在,就显得太特别、太珍贵了。这大概就是,在我们这个压力、焦虑、物欲多,快要撑不住的年代里,最需要的那种电影。
末世之子与闹鬼的房间
作为两个恐怖大师一起做的作品,《查克的一生》电影有两个最让人猜不透的谜。
第一个是:查克是谁?
随着“ACT 3(第三幕)”的字样,第一个故事登场,查克不在,却又无处不在。语文教师马蒂,在快到末世的时候路过街角,却发现一栋废弃大楼上挂了个超大的广告:一个戴着眼镜西装革履的陌生中年男人,旁边几个大字——“查尔斯·克兰茨,39年辉煌岁月,谢谢查克!”。
马蒂本来没多想,回家后看电视。还是一直滚的灾难新闻,直到变成了雪花屏。这时候,没信号的电视竟然冒出一条广告,还是那个熟悉的图案——谢谢查克。
一夜之间,查克的画像挂满了路边路灯的广告牌,甚至走到街上,墙上全是“谢谢查克”的涂鸦,有些还在旁边附着“我爱你”“永垂不朽”等奇怪字样。马蒂四处打听,却发现根本没人认识这个查克。正和邻居聊天的时候,天上飞过一架喷气式飞机,尾气竟然也画出了“谢谢查克”。
会玩弄恐惧的大师们,把这种诡异的感觉一层层加码,到全世界断电的时候推到高潮——所有房子的窗户突然都亮起蓝光,查克的海报又出现了,成了星空外唯一的光。至此,查克这个神秘人,已经超出了想的商业大亨或者政治大佬这些身份,像是一个引发末世的魔王,拥有着超越人类认知的力量。
直到第一个故事结束,画面中闪过了查克的身影——一个躺在病床上的中年男人,妻子在旁边抽泣呢喃着“我爱你”“谢谢查克”,床边仪器上的心跳线慢慢变平了。这时,会联想的观众一下子明白了:第一个故事的世界,可能就是现实里查克快死的时候,在脑子里造出来的宇宙。
真相还没来得及验证,电影来到了“ACT 2(第二幕)”。
阳光划破黑暗而来,观众从世界快塌的大背景里,突然被拉进一个很小很普通的场景:街角传来动感的音乐鼓点,世界美好而安全。这是日常世界的普通一天,男主角查克正式登场。依旧是海报里西装革履的熟悉模样,只是他被鼓点吸引,停下脚步,准备跳一段即兴舞。
舞蹈结束,电影即刻闪入“ACT 1(第一幕)”,故事回到了查克的童年。失去父母后,小小的查克和爷爷奶奶住在一栋老房子里,他被人告诫别去开阁楼的那个房间。祖父说,那里满是幽灵。
自此,电影出现了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谜题:房间里到底有什么?
解开这个谜不难,就是花了不少时间:男孩渐渐长大,奶奶教会他跳舞,爷爷教会了他数学;他遇到了心动的爱情,感受到跳舞带来的活力,也在葬礼上和自己很爱的奶奶告别。没有反常规的叙事,也没什么超出日常的情节。只是查克身边不断出现的人,和第一个故事里的人,慢慢对上了,让所有事都连上了。
直到爷爷去世,查克继承了阁楼的钥匙。在房子快要卖掉前,他终于打开了那道门。空无一物的阁楼,阳光从窗外撒了进来,查克等了一会儿,准备转身走,背后却突然传来了医院仪器的嘀嗒响声。
回过头,查克看到了未来自己的影像:39岁的他因为脑瘤,躺在病床上即将离世,而17岁的他却看不出未来自己的具体年龄。他就那么愣愣地看着,让世界的真相突然砸到自己身上。原来,闹鬼的房间里,是能预见死亡的时空交汇之地。
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但看完后的感觉还在。片中没有太多说教,也没有过分地深挖或煽情,就这样把大量的空白留给了观众。眼前再把这三幕风格完全不同的故事连起来,所有没说破的线索突然都缠到一起了。原来这就是查克的一生,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最大的谜底。
诚然,感觉有点跳跃的分幕、后两段情节又有点平淡,让这部电影肯定得不到所有观众的喜欢。但导演迈克·弗拉纳根在玩结构花样之外,加了太多真诚的东西。比如借用原著大段内容的叙述,比如反复出现的诗词吟唱。这是文字的文学性与影视语言交融在一起的少见表达。
这是非常私人化的处理,却也是和普通观众最近、最有情感张力的时刻。正如电影中,查克邀请他人一同跳舞时,伸出的两只手。
消解生活虚无的疗愈
客观地说,《查克的一生》所埋下的两处悬念,拆开后其实没那么神奇。把自己现实经历的一切,合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宇宙,在诸多电影中都有体现,无论是《穆赫兰道》《生死停留》还是动画《深海》;看到自己的死亡预言,还是决定勇敢去活,这个立意也能在《大鱼》《降临》甚至言情片《现在去见你》里看到类似的。
但《查克的一生》有自己的不同。
强框架弱情节的表达之下,它带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治愈感。这份治愈,来自务虚的思维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化解,正如水消失在水中。
首先是对极端生活的消解。
第一个故事的末世中,当时的男主角马蒂,面对人类社会的失控,在电话里和前妻聊了很久一个关于宇宙日历的故事——如果宇宙是一年的日历,宇宙大爆炸被定为1月1日的开始,那么太阳系在9月中旬才形成,人类在12月31日的22点半才迟迟出现,人类文明的历史在12月31日23点59分50秒才开始书写。
也就是说,历史书上读到的每一件事、现代人所拥有的一切,在宇宙尺度上,不过是区区10秒的一瞬。人类太渺小了,个体更是微如沧海一粟,所有的悲伤与快乐,根本不值一提。
这种带着点忧郁的解释,却浪漫得令人发颤。当观众跟着电影一起把视角抬高,一起看向人类命运的起点和远方,看着很难的极端生活突然没那么厉害了。就是因为心里这份想开了,末世也显得没有那么可怕了。于是第一个故事里,马蒂决定在世界的最后一刻,哪怕失去了车辆,哪怕没有灯光,也要找到爱过的前妻,跟重要的人一起手牵着手,坐在庭院里静观群星陨落。或许肉体即将消亡,但内心的安定,已然超越一切。
然后是对平凡生活的消解。
看到了自己的死亡,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个很重的负担。据说,人类是唯一事先就知道自己会死的生物。有人靠宗教,对死后世界想出新的想象;有人努力活着,想把生命的厚度不断延展。也有专家认为,正是因为人类知道生命有限,才会代代前进,创造出当下灿烂的文明。
但《查克的一生》给出的答案是:坦然。
无须恐惧,也不用刻意变得积极,生命有限、宇宙无垠,发生即是合理。懂了这一点才会明白,电影短暂的第二幕才是全片的核心:午后街道,查克被街头艺人的鼓点所吸引,邀请路人詹妮丝共舞,赢得了全场的掌声与喝彩。
这一刻,沉闷的日常被打破,陌生人之间也碰撞出了自由的生命火花。但这样的热闹,本身没什么大不了的叙事。鼓会歇,舞会停,短暂相识的结缘之人会离去,生活没有改变。
命运在此时温和地照了他一束光,也埋下了彩蛋。查克回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也曾如此畅快地舞蹈过。
那晚,热舞之后,他独自在外碰见了灿烂的星空,回想起惠特曼“我包罗万象”的诗篇,他如此真切地感到自己与整个宇宙融为了一体。在如此充满神性的一刻,他爬上台阶再次起舞,手背却不小心在铁丝网上割出了一道深深的划痕。虽然电影本身没有对划痕有明确的解读,但留白的地方,观众或许能感觉到一个虚无的真相:快乐之中藏着伤痛,生命最好的顶点处往往暗示了它的末日,宇宙自此走向均衡。
所以,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也没有绝对无法挽回的错误,世间万物福祸相依。即便看到了自己的死亡,查克也没非要追着梦想去当舞者——他按部就班地找了份看似无聊的会计工作,过上了普通的一生。当他选定这份职业时,他其实不会想到,某天在街头,他会突然放下公文包开始热舞。他也不会知道,他在跳舞中感到的头疼,是脑癌的首次发作,他的生命将只剩下9个月光景。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他已经看过自己的死亡了:我十分确定风雨要来,没有焦虑与期盼,我只是等待并接受。
虚无早早地降临在查克身上,他却很圆满地应对了这个安排。电影讲述了一个人的世界毁灭,讲述了人生短暂,却不愤世嫉俗,也没有沉溺在“人生无意义”的空洞之中。一份长久的温暖,通过这些平静的讲述,传到观众心里,让人感动的共鸣里没有伟人的大激动,只有普通人的平淡温柔。
我是沧海一粟,但我也是宇宙。
谢谢查克。
THE END
消解生活虚无的疗愈
客观地说,《查克的一生》所埋下的两处悬念,拆解后并没有那么神奇。
将自己现实生活经历的一切,融合成属于自我的另一座宇宙,在诸多电影中都有体现,无论是《穆赫兰道》《生死停留》还是动画《深海》;看到自己的死亡预言,还是决定勇敢去活,这份立意也能在《大鱼》《降临》甚至言情片《现在去见你》中窥见同类。
但《查克的一生》有自己的不同。
强框架弱情节的表达之下,它带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治愈感。这份治愈,来自于务虚主义思维对现实世界的一份消解,正如水消失在水中
。
首先是对极端生活的消解
。
第一个故事的末世中,当时的男主角马蒂,面对人类社会的失控,在电话里与前妻长聊了一段关于宇宙日历的故事——如果宇宙是一年的日历,宇宙大爆炸被定为1月1日的开始,那么太阳系在9月中旬才形成,
人类在
12
月
31
日的
22
点半才
迟迟出现,人类文明的历史在
12
月
31
日
23
点
59
分
50
秒才开始书写
。
也就是说,
历史书上读到的每一件事、现代人所拥有的一切,在宇宙尺度上,不过是区区
10
秒的一瞬
。人类太渺小了,个体更是微如沧海一粟,所有的悲伤与快乐,根本不值一提。
这种带着点点忧郁的点解,却浪漫得令人发颤
。当观众跟着电影一同抬高视角,一同望向人类命运的起点与远方,看似艰难的极端生活突然失去了锋芒。
正是基于这份内心的释然,末世也显得没有那么可怕了。于是第一个故事里,马蒂决定在世界的最后一刻,哪怕失去了车辆,哪怕没有灯光,也要找到爱过的前妻,跟重要的人一起手牵着手,坐在庭院里静观群星陨落。或许肉体即将消亡,但内心的安定,已然超越一切。
然后是对平凡生活的消解
。
看到了自己的死亡,这对某些人来说,或许是一种沉甸的负担。据说,人类是唯一事先就知道自己会死的生物。有人借助宗教,对死后世界架构出新的愿景;有人努力活着,想把生命的厚度不断延展。也有专家认为,正是因为人类知道生命有限,才会代代前进,创造出当下灿烂的文明。
但《查克的一生》给出的答案是:坦然。
无须恐惧,也不用刻意变得积极,生命有限、宇宙无垠,发生即是合理。理解了这一点,方会明白,电影短暂的第二幕才是全片的核心:午后街道,查克被街头艺人的鼓点所吸引,邀请路人詹妮丝共舞,赢得了全场的掌声与喝彩。
这一刻,沉闷的日常被打破,陌生人之间也碰撞出了自由的生命火花。但
这样的绚烂,本身并没有多么宏大的叙事
。鼓会歇,舞会停,短暂相识的结缘之人会离去,生活没有改变。
命运宽容而温和地在此时向他照亮了一束光,也埋下了彩蛋。
查克回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也曾如此畅快地舞蹈过。
那晚,热舞之后,他独自在外碰见了灿烂的星空,回想起惠特曼
“
我包罗万象
”
的诗篇,他如此真切地感到自己与整个宇宙融为了一体
。
在如此充满神性的一刻,他爬上台阶再次起舞,手背却不小心在铁丝网上割出了一道深深的划痕。虽然电影本身没有对划痕有明确的解读,但留白之余,观众或许可以感知到
一个充满虚无的真相:快乐之中藏着伤痛,生命最好的顶点处往往暗示了它的末日,宇宙自此走向均衡
。
所以,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也没有绝对无法挽回的错误,世间万物福祸相依。即便看到了自己的死亡,查克也没有一意孤行,一定要追逐梦想走向舞者的职业道路——他按部就班地找了份看似无聊的会计工作,过上了普通的一生。
当他选定这份职业时,他其实不会想到,某天在街头,他会突然放下公文包开始热舞。他也不会知道,他在跳舞中感到的头疼,是脑癌的首次发作,他的生命将只剩下9个月光景。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他已经看过自己的死亡了:
我十分确定风雨要来,没有焦
虑与期盼,我只是等待并接受
。
虚无早早地降临在查克身上,而他圆满地应对了这道旨意。电影讲述了一个人的世界毁灭,讲述了人生短暂,却不愤世嫉俗,也没有沉溺在“人生无意义”的空洞之中。一份绵长的暖意,透过这些平静的叙述,传递在观众胸膛之中,为之共鸣的感动里没有伟人的宏大激昂,只有平凡人的平淡温婉。
我是沧海一粟,但我也是宇宙。
谢谢查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