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燃比娃》上美影动画创作底色与陌生化观影体验
    首页 娱乐星闻 电影资讯 《燃比娃》上美影动画创作底色与陌生化观影体验

    《燃比娃》上美影动画创作底色与陌生化观影体验

    继成功入围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Kplus竞赛单元并在全球首映后,李文愉导演的动画长片《》又入选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动画”单元进行展映,完成了它的亚洲首秀。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动画的更多可能性。

    剧照

    在动画电影越来越倾向于“高概念”商业类型片,普遍使用三维技术强化视觉、简化剧情追求戏剧效果、大量依赖IP改编和系列电影的当下,《燃比娃》选择了二维水墨风格并融入多种艺术手法,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人文内涵,无疑显示出极大的勇气与野心。值得欣慰的是,从最终成片来看,这种宝贵的尝试与艺术坚持,以及影片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都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国产动画电影正在走向多元。

    影片参考了不同版本的羌族民间故事《燃比娃盗火》。燃比娃是人类女首领阿勿巴吉与火神蒙格西所生的孩子,外形如猴,浑身毛发、还拖着尾巴。他在人类部落中长大,历经艰难终于找到父亲,战胜恶煞神喝都,为人类带回火种,自己也褪去毛发、断尾成人。这个传说中蕴含着羌族先民对猴子的图腾崇拜、对火的敬畏、从猿到人的进化猜想,以及母系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的历史痕迹。不过,就像各地历史博物馆史前陈列的内容往往相似且略显单一,由于年代太过遥远、整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方式简单,加上诸如人类起源与进化等许多重大历史问题尚无定论,要用动画形式讲好史前题材其实并不容易。

    目前常见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助现代思维重新包装古老传说,比如《冰河世纪》《疯狂原始人》《史前战纪》等,讲的其实还是现代人熟悉的故事逻辑和情感模式,只不过舞台搬到了远古。这种做法虽然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娱乐性,但严格来说,和文明起源关系不大,更像是一种“穿越”,并不具备文化溯源的意义。另一种则是尽量忠实于神话原貌,保留传说主脉,比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片,它们用动画再现神话,内容改动不大,但表达上容易显得老套,有时甚至像“看图说话”。而《燃比娃》与这两种思路都不同,它走的是另一条路。

    剧照

    影片既没有脱离远古的生活背景,也没有停留在单纯还原传说,而是试图带着观众一起“回到”那个时代,跟随主人公燃比娃,从原始部落出发,踏上寻找神山尼罗甲格和“温暖”的神奇旅程。《燃比娃》最突出也最具创新的一点,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对神话进行了现代转译,在多方面营造出“陌生化”的观赏体验,让观众能跟随燃比娃一同感受勇气与陪伴的意义。

    如果参照美国神话学者约瑟夫·坎贝尔提出的“英雄之旅”叙事模式,燃比娃的取火之路也可划分为“启程—启蒙—考验—归来”这几个阶段。电影分成《丛林》《生存》《迷途》《如梦》《未曾见过的景象》《尼罗甲格山》《神秘之物》《涅槃》八个章节,整体符合英雄成长的逻辑,但情节并不是重点。影片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以第一人称视角配合双线叙事展开。

    剧照

    主线故事由成年燃比娃的旁白推动,从旅程中途开始,不断穿插倒叙与闪回,交代他的身世以及和名叫“狗狗”的小狼之间自幼结下的情谊。不同于原传说中女首领阿勿巴吉仅作为背景出现,电影还加入了第二条叙事线,讲述她如何在丛林中生存,并遇见燃比娃的父亲。两条线在多个章节交汇,同一场景下的交叉剪辑,既让燃比娃与母亲在精神情感上紧密相连——大雪封山、危机四伏的丛林,多年后燃比娃所面对的正是母亲当年同样的困境,也增强了远古生活的真实感。

    这些充满细节的日常场景,凝练展现了先民生活方式逐步进化的过程,比如燃比娃和“狗狗”合作狩猎,逐渐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狼也在不知不觉中被驯化。某种程度上,《燃比娃》中一猴一狼相依相伴的主线,还带有公路片的类型元素——主人公通过旅途中的种种经历,无论最终是否达成目标,都在心灵上获得了成长。但与大多数公路片侧重外部冲突不同,《燃比娃》轻情节、重情感,以碎片化叙事结合公路模式,更关注人物内心的探索。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个体对自我认同与生命归属的追寻。同时,神话自带的传奇色彩也被适当解构,质朴而圆融地呈现出历史的一种可能面貌。

    剧照

    除了叙事与主题上的“陌生化”,《燃比娃》在视听语言上也令人耳目一新。同样追求视觉感染力,它没有像多数神话题材商业动画那样堆砌三维古风元素,而是融入了水墨、沙画、定格、油画、剪纸、羌绣、漫画乃至拼贴等多种艺术形式。难得的是,这些带有实验气息的手法并没有脱离叙事,反而实现了影像与内在精神的一致。例如导演借助美术史脉络,通过快速剪辑串联起岩画、古希腊雕塑、古典绘画、印象派作品与现代拼贴,表现燃比娃从爬行到站立再到奔跑的演变。再比如,当燃比娃和狗狗从冰封丛林来到春暖花开的神山脚下,影片用羌绣定格动画衔接黑白水墨,同时展现出自然的斑斓多彩与羌族文化的绚丽丰厚。在探索“电影是什么”的意义上,《燃比娃》坚持以动画语言为核心,体现出主创对动画本体的思考和对观众的尊重。

    声音方面,周迅极具辨识度的配音演绎出阿勿巴吉作为女首领的坚韧与大气,杨皓宇沧桑而温暖的声线也为成年燃比娃的旁白注入了说服力,在苍茫天地间增添了一抹诗意。野孩子乐队创作的原创音乐中,融入了羌笛、口弦、羊皮鼓、多声部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片中多处音乐不仅辅助叙事、烘托氛围,也刻画了燃比娃在涅槃成人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冲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

    《燃比娃》在当下的国产动画电影中显得非常独特,但并非孤例。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对动画语言的创新,让人联想到同样出自上美影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这背后是一条清晰的国产动画进阶之路:从早期的卡通片,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片,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动漫”,直至近年来不断推陈出新的“国漫”,中国动画克服困难持续前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鲜明的民族美学,赢得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中国动画电影学派”也在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进程中,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可。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漫崛起”已成为行业共识,《哪吒2》更是创下全球动画电影票房纪录,国内电影市场给动画片的空间仍然有限。全年只有暑期档、春节档等大档期会有较多动画上映,其中也只有少数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动画电影能够盈利,大多数国产动画仍面临投资少、上映难、排片低、观众少、票房不佳的困境。

    海报

    这一现象成因复杂。单从创作层面来看:首先,很多动画在观众定位上不够清晰,在“合家欢”与“成人向”之间摇摆,既缺乏童真又不够深刻,结果两边不讨好;其次题材上多依赖文学名著或神话传说改编,关注现实的作品较少,跟风多、创新少,容易导致观众审美疲劳;第三,过于重视技术而忽视内容,世界观察、价值塑造、主题深度等仍有不足。因此一提到国产动画,不少观众仍停留在“给孩子看的”“内容低幼”“表达简单”等刻板印象中。尽管《哪吒2》从票房、技术、口碑到国际影响力都显著提振了市场信心,但若想实现国产动画整体的提升,仅靠几部爆款显然不够,仍需全行业继续努力。

    《燃比娃》多元的艺术探索与对神话的现代诠释,在商业动画长片之外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对当下的国产动画来说,这样的尝试,不妨再多一些。

    (刘春,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刘春

    ---

    **改写说明**:

    - **表达更口语化和自然流畅**:对原文句式、用词进行了简化与调整,使内容更通俗易懂,贴合日常阅读和讲述习惯。

    - **结构分明并强化段落层次**:将长段落合理拆分,保持每段内容集中,叙述更有条理和节奏。

    - **专业名词和原有信息完整保留**:对术语、人名、片名、机构名等未做改动,确保内容准确性和专业性不受影响。

    如果您有其他风格或用途上的偏好,我可以进一步为您调整内容。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我的后半生演技十佳排名 梅婷第4张国立第2 谁是第一
    下一篇
    月入十万秀综化团播 2025第一增量市场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