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世纪,拿破仑早就看透了信息的重要性:“一个间谍顶得上战场上的两万人”。到了现代战争,海湾战争里的“白雪行动”靠电子压制把伊拉克指挥系统搞瘫痪了,以色列的“果园行动”用网络攻击把叙利亚的核设施给端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战例,证明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在现代打仗中有多关键。
随着时代一直在变,信息战越来越重要,只有提前在新兴领域布局、抢科技的高地,才能真的保护好国家的网络主权和信息安全。
信息战的样子比传统战争花样多多了,包括收集情报、电子对抗、网络攻击这些形式,它隐蔽、能渗透、效率高,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战局,甚至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
而谍战,正是信息战里最有看头的一环。间谍们靠着自己的身体当“武器”,在敌人地盘里活动,用智慧和勇气建立起情报网,这种“以少胜多”“靠巧劲儿破局”的特点,正好符合大家喜欢看英雄故事的想象。这也就能解释为啥大家一直爱看谍战题材了。
法国有部经典的谍战片叫《蛇》,就把间谍之间暗中较量的场面拍得特别全。
享誉国际的悬疑片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也在二战前后,创作了一部超越时代的经典间谍电影《美人计》。
9月13日21:15即将播出
1946年4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法院里,有个叫约翰·赫伯曼的德国间谍,因为干了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事儿,被判了20年牢。
法院外面,他女儿艾丽西亚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她一方面觉得父亲的罪行丢人、讨厌,另一方面又因为血缘关系觉得难受、没办法。为了赶走这种难受劲儿,她就靠喝酒、参加派对来麻痹自己,直到美国情报部门的官员德夫林出现,才打破了这种假装平静的日子。
德夫林希望艾丽西亚能利用她爸爸以前是纳粹间谍这事儿,帮美国政府干活,去巴西里约热内卢,混进纳粹残余分子的圈子里,搞到秘密情报。
可能她也想用这种方式弥补爸爸犯的错,最后艾丽西亚答应了这个危险的活儿。
到了里约没几天,艾丽西亚就接到了一个让她很难过的消息:她爸爸约翰在监狱里自杀了。她特别伤心,这时候德夫林的陪伴成了她唯一的安慰,两人在国外危险的地方很快就相爱了。
艾丽西亚甚至开始幻想,等任务完成了,就能和德夫林过安稳日子了。
但现实很快给了她一记重击,德夫林接到命令,让艾丽西亚亲自上阵,用美色去搞定纳粹头子塞巴斯蒂安,让他信任自己,好套取核心情报。
作为情报官员,德夫林只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硬生生压住心里的感情,把指令告诉了艾丽西亚......
虽然《美人计》的故事是围绕间谍任务来的,但希区柯克好几次都明确说,他拍的是一部爱情片。
为了拍好这段爱情故事,希区柯克费尽心思跟当时的《海斯法典》对着干,想了个新招,设计了一场电影史上从没见过的吻戏:他让加里·格兰特和英格丽·褒曼每亲三秒就分开一下,说几句台词再接着亲。这场吻戏就这么断断续续地搞了两分多钟。
《海斯法典》是1930年美国电影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搞的行业道德规矩,目的是“净化”电影内容,里面不准接吻镜头太长。这条规矩让很多导演拍爱情戏时放不开手脚。直到1968年,《海斯法典》才慢慢被电影分级制度代替。
这场吻戏歪打正着,把角色之间想亲又不敢亲、心里七上八下的复杂感情演得特别准,没想到成了电影史上打破规矩的经典瞬间。
把重点放在爱情戏上,说不定也有希区柯克自己的小心思。他喜欢英格丽·褒曼,这在当时的电影圈早就不是秘密了。他曾直白地说过,想亲褒曼的念头,最后通过格兰特实现了。
熟悉希区柯克的影迷都知道,他有个“片场暴君”的外号,几乎每部经典电影背后,都有他“欺负”女演员的传闻。
而且,在他拍了50年电影的生涯里,希区柯克跟至少40个不同的女主角合作过,这些女角色有几个共同特点:基本都是金发碧眼,而且大多不是好人,最后结局往往挺惨的。
但拍《美人计》的时候,这位以“折腾”演员为乐的导演,在褒曼面前却变成了一个又温柔又细心的绅士。
片场还留下了一张挺有意思的幕后照片:希区柯克稍微弯着腰,身体往前倾,朝着褒曼的方向“鞠躬”,那恭敬的样子,好像在对“女神”行礼一样。
其实啊,“鞠躬”只是视觉效果,希区柯克就是盯着褒曼手里拿的道具呢。但这个小事儿,成了他们俩友谊最好的证明。
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给希区柯克颁了终身成就奖,那时候褒曼已经头发花白,还专门从欧洲跑到现场,上台给他说话,感谢这位“伯乐”对自己演员生涯的帮助,还把《美人计》里酒窖那把钥匙道具还给他,谢谢他这些年来给自己带来的好运气。
英格丽·褒曼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幕后故事确实挺暖心的,但要是现在回头看《美人计》里的爱情线,能品出点藏着的“惊悚”味儿。艾丽西亚为了完成任务,只好牺牲自己的感情和身体,嫁给那个她讨厌的纳粹头子,用“爱情”当幌子去换情报。更有意思的是,她一开始走上这条危险的路,本身就是被人设计好的“美男计”给坑了。
这种“用美色当武器,拿感情当诱饵”的办法,正好就是电影名字“美人计”的最好解释。
这个点子啊,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写在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里了,是“三十六计”里特别有名的攻心计。
历史上用美人计出名的事儿,有西施帮越国灭了吴国,貂蝉离间董卓和吕布这些。
这几年,美人计这个概念老是被用在“杀猪盘”网络诈骗里。骗子们先在社交网上假装成有钱人、帅哥美女,或者白富美,用精心编造的身份吸引受害人,然后长时间陪着人家、嘘寒问暖,让受害人慢慢信任、离不开他们。等受害人彻底掉进感情陷阱里,再以“投资理财”“创业合作”这些名义,骗受害人转账(这一步就叫“杀猪”),最后拿了钱就跑,让受害人不仅丢了钱,还得承受感情被耍的双重打击。
《美人计》的故事除了和“杀猪盘”撞车了,还有个让人惊奇的预言。写剧本的时候,希区柯克和编剧本·赫克特得找个够分量的“麦格芬”——就是希区柯克电影里推动剧情的关键东西。他们最后选了当时大家根本没听过的“铀”,设想纳粹残余分子正在偷偷收集这种能造超级炸弹的元素。
那时候,“铀”只是实验室里的稀有金属,除了几个科学家,几乎没人知道有这东西,更没人想到它能造出毁灭世界的原子弹。但制片人塞尔兹尼克觉得这太扯了:“谁会关心一种听不懂的金属啊?”希区柯克和赫克特却非要这么写。为了把细节搞准,他们还好几次跑去加州理工学院找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利肯博士,问铀的事儿。这位科学家小心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还警告他们别太好奇。
他们这些拜访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注意,结果《美人计》剧组收到一封信,说他们要在国外上映这部电影,必须先得到相关部门批准才行。
1945年8月,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消息把全世界都震住了,塞尔兹尼克这才明白过来,希区柯克一年前坚持的“瞎扯”设定,竟然是马上要改写人类历史的真事儿。
为了让剧情和现实别冲突得太厉害,希区柯克赶紧改剧本,把铀“能毁灭世界”的说法改弱了,只保留“关键情报”这个作用。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晚年每次聊到《美人计》,都藏不住那股得意劲儿,觉得自己像个有远见的聪明人。可能这就是经典作品的厉害之处,它不光是讲好一个故事,还能在不经意间把现实和想象拧成永恒的东西。
来源:电影台
编辑:福尔魔歌、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