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冷眼被《这里没信号》这名字乍一听让人有点懵,关注到了演员胡先煦的个人公益节目:这是胡先煦个人工作室出品的纪录片,说的是他拉着好友导演王一通、科学家陈睿,三个人跑到太平洋东边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去探索和记录野生动物的故事。节目具体怎么样,咱们后面细说。先来聊聊“明星微纪录片”这回事儿。
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感,“明星纪录片”这几年越来越火,尤其是公益类的纪录片,特别受明星们的喜欢。要说在这条路上做得最好、最出彩的,那还得是王一博。2024年,这位顶流先是当上了“野生救援公益大使”,拍了公益纪录片《寻护者》,让观众看到了他“顶流”的另一面;后来他的户外纪录片《探索新境》播出,不光口碑和播放量都不错,还拿下了号称“美国电视界奥斯卡”的第46届美国泰利奖纪录片类金奖。这也让冷眼忍不住多想了几分——之前咱们说过,真人秀对明星的帮助,早就没十年前那么大了,纪录片反而成了更好的选择。但问题是,娱乐味儿和人情味儿怎么才能自然地掺和到一起?明星纪录片怎么才能做得最划算?不如跟着冷眼,好好聊聊明星纪录片这些年。
一场双向奔赴
为啥明星和综艺关系这么铁?主要是因为制作周期短、能帮明星立人设这些好处。在明星纪录片还没流行起来的时候,“明星微综艺”曾经可是市场上的香饽饽。和那种一群人一起上的常规综艺不一样,明星微综艺基本就围着一位明星转,内容也更私人、更个性化,多半跟明星自己的爱好有关。从2016年的《你好,是鹿晗吗?》、以“跑男”为主角的《跑男来了》,到后来张艺兴的《归零》、罗云熙的《魔熙先生 》,有没有自己的微综艺,甚至一度成了判断一个明星是不是够“顶流”的标准。微综艺虽然体量小、切入点细、更私人,但随着直播和短内容的兴起,它就显得有点“不上不下”——既没法像常规综艺那样,通过完整的故事线帮明星立新人设,又比不上短内容的密集“爽点”和更刺激的窥探感。所以这几年,虽然微综艺这个类型还在,但已经不再是明星,尤其是那些正当红的“当红炸子鸡”们追捧的对象了。这时候,明星纪录片就及时补位了。
得承认,不管是个人微综还是常规节目,有些明星的性子本来就不适合真人秀,不仅不加分,反而会消耗自己。冷眼之前也分析过好几次,能在真人秀里走红的明星,不光是真性情那么简单,所以不需要综艺感的纪录片,反而成了更好的选择。除了能帮明星扬长避短,纪录片尤其是公益类的节目,对明星来说还是一种“隐形加分”。不光能得到官方的认可,还能提升商业价值。但对纪录片这边来说,难做、叫好不叫座,是大家公认的事儿。制作周期长、得花大量时间联系专家、片里的资料内容要反复核对,还得经常去危险的地方拍,所以对纪录片制作方和平台来说,也乐意见到自带流量的明星来加入。两边都有需求,这一来二去就形成了“双向奔赴”,也让明星纪录片越来越火。
在2018年之前,明星纪录片大多是“个人访谈”的形式,通过跟明星本人和他身边的朋友聊天,挖掘聚光灯下的另一面,比如2022年抖音出品的《给你,我的新名片》,就属于这类。这种访谈式的明星纪录片里,明星还是被观察、被“盯着看”的对象,只不过被琢磨的,是他们光鲜亮丽背后的“另一面”。随着能观察明星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明星纪录片也有了新变化。他们从被“盯着看”的一方,变成了“看别人”的人。比如《奇遇人生》,用纪录片加真人秀的方式,观众看着明星,同时明星在节目里当观察者和提问者,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碰撞出火花。在胡歌、刘涛他们发起的环保公益纪录片《一路前行》里,他们是内容的主导者和节目规则的制定者。还有些纪录片,干脆把明星当成“工具人”,比如让赵丽颖给《布达拉宫2》配音,只听声音不见人;腾讯视频的《凤凰:她的传奇》,由陶昕然、温峥嵘、斓曦、曹斐然分别演李清照、武则天、解忧公主和沈寿这四位中国古代女性。还有一种明星个人纪录片,他们不再是被琢磨的中心,而是以“某某大使”的身份参与到一系列事件里,这种方式在公益类纪录片里最常见,比如迪丽热巴的《远山的呼唤》、彭于晏的《海龟奇援》、朱一龙的《在有树的草原上》,还有王一博的《寻护者》这些。
当“王一博”成为一种模式
不完全统计,光去年就有差不多10部明星参与的纪录片。可惜的是,大部分片子虽然用明星流量吸引人,但观众还是没跳出粉丝和纪录片爱好者的圈子,依旧是叫好不叫座。为数不多的例外,就是《探索新境》。明星参与的纪录片能拿奖,本身就是行业内的认可。而且冷眼在游戏群、文创群这些跟综艺八竿子打不着的群里,都看到不少网友主动聊起、安利这档节目。这说明《探索新境》确实“破圈”了,观众不再只是粉丝加纪录片爱好者。户外探索不算热门话题,还有点门槛。《探索新境》为啥能成?冷眼觉得,它做到了“新、巧、顺”这三点。新,说的是题材。户外探索本身不新鲜,但跟流量明星搭在一起还是很有看点。作为正当红的年轻演员,王一博为啥喜欢这么“玩命儿”的运动?他做这事图啥?题材本身就自带悬念。巧,是讲故事的法子。和那种“众星捧月”式的明星纪录片不一样,《探索新境》分了12期,六个主题,每个主题的主角是王一博加一个户外探索专家,专家不再是明星的“背景板”,他们在节目里有很多说话的机会,而且个人魅力十足。这让那些对明星不太感兴趣的观众,也有别的东西可看。顺,是说人物动机和逻辑。为啥明星纪录片经常只在小圈子里火?很多时候,不管是明星加公益,还是明星加户外运动,都没把动机和逻辑说明白。看起来像是两件不搭界的事儿硬凑一块儿,缺了内在的联系。《探索新境》用采访加户外记录的方式,说清了王一博为啥爱户外运动:不光是因为喜欢,他还有很多这个年纪的年轻演员的困惑,户外运动是他找答案的办法。当身体被逼到极限的时候,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好像也在那个临界点有了答案。因为《探索新境》的成功,甚至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王一博模式”。这模式包括但不限于:节目片长短小精悍,单期控制在半小时以内;除了明星本人,专家人数少,而且更注重刻画专家的个人形象;画面色彩更浓,视觉效果好;选题从明星的某项爱好出发,内容和明星的自我探索有关联。胡先煦的《这里没信号》,很明显在讲故事上借鉴了“王一博模式”,比如都从明星的个人爱好出发选题材、专家在节目里不再只是科普的“工具人”等等。但跟《探索新境》的叫好又叫座比起来,《这里没信号》真如其名,确实没把“信号”传给更多人。
明星纪录片也要性价比
除了制作投入和粉丝数量的差距,为啥已经市场认可的模式,用到胡先煦的节目里就不灵了?冷眼试着从制作动机上找找答案。明星为啥要拍纪录片?除了前面说的,更深层的答案就两个:名和利。前者,靠节目内容立新人设、新形象,提升影响力、建立更正面的公众形象;后者,用明星的影响力吸引平台和品牌来参与制作,分账赚钱。王一博的《探索新境》就是“名利双收”的典型。平台愿意为他的流量买单,也因为平台加入,《探索新境》能在选范围内请到更有分量、更顶级的专家团队,去到更少人去的地方拍,内容本身有不可复制性,也就是“强内容”。王一博参加节目动机很明确,而且前面分析过,动机和节目内容有清晰的逻辑线。我们既能看到他跟着专家探索、挑战体能极限的“表面”,也能看到他内心的困惑怎么通过一次次探索得到解答的“里子”,这两样加起来,构成了不一样的王一博,也就是“强气质”。反过来,《这里没信号》就缺了点“强属性”。从纪录片是胡先煦工作室做的这点不难猜,《这里没信号》的目标不是为了分账,更想通过节目立新人设,实现“二次出圈”。但跟王一博做极限运动有强动机不一样,胡先煦因为喜欢旅行去加拉帕戈斯群岛探索野生动物,从动机上说,有点弱。这种弱动机,让节目显得有点走马观花——跟旅行团打卡似的,到个小岛,看到野生动物拍个照,跟专家聊几句,就下一站了。这种打卡式的旅行记录,国内的海岛也能拍,没必要花几十小时跑到太平洋东边。说实话,冷眼真为节目花的制作经费心疼。另一方面,王一博的新人设能出圈,是因为他之前在综艺里没形成过特别鲜明、出圈的人设,冷眼之前对他的印象,是蓝忘机、魏若来这些屏幕形象,所以他在《探索新境》里表现出的迷茫、坚持、动摇这些特质,对观众来说是全新的。胡先煦就不一样了。他之前因为《花少5》在综艺人设上出过圈,这反而成了劣势。《这里没信号》里,胡先煦还是延续了他之前乐观、爱开玩笑、偶尔有点小emo的形象,跟他在《花少5》里出圈的人设几乎一模一样,观众没看到新东西,哪会有讨论和分享的热情?《这里没信号》的小细节其实还行,但因为动机不明,观感有点奇怪,挺可惜的。
当然,王一博的成功,跟他流量大、粉丝铁,还有他的爱好在明星里很独特,都有直接关系,不是每个明星都有这些“先天优势”。没这些先天条件的明星,与其硬做“王一博模式”的纪录片,不如学学韩国明星,在社交平台上做更个人、更简单的内容。就像《这里没信号》,如果不是纪录片,而是vlog的形式,发在小红书或者B站这些平台上,说不定讨论度和关注度会更好,蹭一波当下最火的“活人感”热度。明星纪录片是潮流,但也得讲究性价比。花了大把人力物力做出来的节目,关注的人却寥寥无几,谁都不想看到这样的事。“王一博模式”是好,但不是万能的。与其盲目追下一个明星纪录片爆款,不如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成什么样。
对于明星而言是种隐形的加分项
。它不仅体现在来自上宣口的认可,也会对明星的商业价值有加持作用。
而纪录片端,难做,叫好不叫座,是行业共识。制作周期长、需要大量走访联络专家、对片中涉及的资料内容更要反复核对,且常常要深入险境,于纪录片制作方及平台而言,也乐于见到自带流量的明星加盟。
各有需求,形成了双向奔赴,也带来了明星纪录片走向繁荣。
在2018年之前,明星纪录片多以“个人访谈”的形式出现,通过与明星本人及其身边的朋友对谈,挖掘聚光灯之外的部分,包括2022年抖音出品的《给你,我的新名片》,也属这类。
访谈式的明星纪录片中,
明星仍旧是被观察、被凝视的对象,
只不过被观察和解构的,是光鲜亮丽背后的B面。
伴随着能够凝视观察明星的渠道及方式更丰富,明星纪录片又出现了新变化。
他们从被观察和凝视的一方,变成了观察者
,比如《奇遇人生》,以纪录片 真人秀的方式,明星被观众观察,同时她们也在节目中充当观察者与提问者,去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撞出火花。在胡歌、刘涛等人发起的环保公益纪录片《一路前行》中,他们是内容的主导者与节目规则的制定者。
也有些纪录片,
干脆强调明星的“工具属性”
,比如邀请到赵丽颖配音的《布达拉宫2》,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腾讯视频的《凤凰:她的传奇》,由陶昕然、温峥嵘、斓曦、曹斐然演绎李清照、武则天、解忧公主和沈寿四位中国古代女性。
还有明星个人纪录片,他们不再是被观察和解构的中心,
而是以“某某大使”的身份加入到一系列事件中
,这种创作方式在公益类纪录片中最常见,像迪丽热巴的《远山的呼唤》彭于晏的《海龟奇援》朱一龙的《在有树的草原上》以及王一博的《寻护者》等等。
当“王一博”成为一种模式
根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有明星名人参与加盟的纪录片便有将近10部左右。可惜的是,大部分纪录片虽然利用明星流量来吸引观众,可是收看群体仍旧没能脱离粉丝及纪录片爱好者的圈子,仍旧叫好不叫座。
为数不多的例外,是《探索新境》。
明星参与的纪录片获得奖项本身就是一种来自业内的认可,而冷眼则从游戏群、文创群等多个与综艺行业毫无关系的群聊中,看到多位网友主动讨论并安利这档节目。这说明,《探索新境》确实完成了破圈,观看群体不再局限于粉丝 纪录片爱好者的圈子。
户外探索,并不算是个热门话题,也有一定理解门槛。《探索新境》为什么会成功?冷眼认为,
它做到了“新、巧、顺“这三件事
。
新,是指
题材
。
诚然户外探索并不新鲜,但和流量明星的结合仍旧具备吸睛点,作为炙手可热的年轻演员,王一博为什么喜欢这么“玩命儿”的运动,他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什么?题材本身就有充足的悬念。
巧,是
叙事方式
。
与众星拱月式的明星纪录片不同,《探索新境》共分为12期,六个主题,每个主题的主角由王一博与一名户外探索专家构成,专家不再是明星的陪衬,他们在节目中有很多输出和表达的机会,且很有人格魅力。这让那些对明星兴趣一般的观众,有其他选择空间。
顺,是指
人物动机和逻辑
。
明星纪录片为什么经常仅小圈子可见,是因为很多时候明星 公益也好,明星 户外运动也罢,没有给出清晰的动机与逻辑关系。看起来像是两件关联不大的事情被放在了一起,缺乏内在联系。
通过采访 户外记录的方式,《探索新境》给出了王一博为什么爱户外运动的原因:除了本身喜欢这件事之外,他有很多属于这个年龄的年轻演员的困惑,户外运动是他寻找答案的方式,当身体潜能被榨取到极限的时候,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好像也在那个临界点得到了解答。
基于《探索新境》的成功,甚至
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王一博模式”
。
它包括但不限于,节目片长更加短小精悍,单期控制在半小时甚至更短;除明星本人外,专家人数精简,且对专家的个人形象刻画加深加重;画面更加色彩浓郁,突出视觉美;拍摄选题从明星本人的某项兴趣爱好出发,节目内容与明星的自我探寻有一定关联。
胡先煦的《这里没信号》,很明显在叙事方面借鉴了“王一博模式”,比如都是从明星的个人爱好出发去做选题、专家在节目中的定位不再是科普工具人等等。
然而,与《探索新境》的叫好又叫座相比,《这里没信号》片如其名,确实没有把信号传递给更广泛的群体。
明星纪录片也要性价比
除却两者在制作投入及明星个人粉丝群体多寡的差距之外,已经获得市场认可的模式为什么换到胡先煦的节目里却没有那么奏效?冷眼尝试从制作动机出发,去寻找答案。
明星为什么要投身纪录片?除了前文提到的原因之外,更深层次的答案只有两个:
名与利
。
前者,
通过节目内容拓展出新人设新形象,提升影响力、建立更正面的公众形象
;后者,
通过明星的影响力去吸引平台和品牌加入到制作中,分账赚钱
。
王一博的《探索新境》就是“名利双收”的典型。
平台愿意为他的流量买单,也因为平台的加盟,《探索新境》能够在可选择范围内请到更有分量、更极致的专家团队,以及去到更鲜有人迹的地点去拍摄探索,内容本身具备一定的不可复制性,即
强内容
。
王一博参加节目有着明确的人物动机,且如前分析,人物动机与节目内容之间形成清晰的逻辑线,我们既可以看到他随着专家探索新境挑战自我体能极限的“表”,也能看见他内心的疑惑是如何通过一场场探索得到解答的“里”,二者综合构成不一样的王一博,即
强气质
。
相反,
《这里没信号》就是缺了一点“强属性”
。
从纪录片是胡先煦工作室制作这点不难推测,《这里没信号》的目标并非分账,而更偏向于通过节目树立新的人设形象,形成二次出圈。可是与王一博去做极限运动这件事背后有强动机不同,胡先煦因为喜欢旅行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岛探索记录野生动物,从动机角度来说,有点弱。
这种弱动机,也让
节目显得有点走马观花
——就像旅行团打卡一样,前往某个小岛,看到野生动物的身影拍照,问专家几个问题简单互动,然后推进下一趴。
这样打卡旅行的记录方式,换成国内的海岛也能实现,没必要花几十个小时跑到太平洋东部。说实话,冷眼是真为节目付出的制作经费感到心疼。
另一方面,王一博的新人设出圈,因为他之前在综艺上没有形成过很鲜明很出圈的人设,冷眼之前对他的印象,是蓝忘机、魏若来等屏幕形象,所以他在《探索新境》中展现出的迷茫、坚持和动摇等等特质,于观众而言是全新的。
胡先煦不一样。此前他因为《花少5》有过综艺人设方面的出圈,在这里反而成了一种劣势。《这里没信号》中,
胡先煦仍旧有延续了之前乐观、爱开玩笑、偶尔会有点小emo的形象
,这与他在《花少5》中出圈的人设几乎完全一致,观众没有看到新的东西,又怎么会有进一步讨论和分享的热情?
《这里没信号》的小细节其实看着都还不错,但因为
动机不明,导致观感奇怪
,就让人觉得很可惜。
当然,王一博的成功与他的流量、粉丝忠实度以及他个人的爱好放在明星圈子中都很独特有直接关系,不是每个明星都有这些先天buff加持。
没有这些先天条件加持的明星,与其去做“王一博模式”纪录片,倒不如学学隔壁韩国明星,在社交平台上做更个人向、更简单的内容。
就像《这里没信号》,如果不是纪录片而是vlog记录的形式, 发在小红书或者B站等平台上,也许讨论度与关注度能有更好的表现,造一波当下最流行的“活人感”的势。
明星纪录片是潮流,但也需要讲究性价比,耗费人力物力做出来的节目关注者寥寥,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王一博模式”虽好,却不万能,与其盲目追求下一个明星纪录片爆款,不如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做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