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海报。
英雄:
上海滩江湖客
出处:
电影《八佰》
首映:
2020年8月21日
经典台词:
巴蜀商会沪江堂小辈刀子请愿,弟子从小就跑得快,愿意一试!
李九霄在电影《八佰》里演的“刀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却用一次特别悲壮的“冲桥”,把“平民抗日精神”推到了顶点。
“刀子”原本是上海苏州河南边赌场里的小混混,平时靠着给蓉姐看场子混口饭吃。可当北边四行仓库那边打日本鬼子的枪声一响,他一开始不以为然,后来看到现场的惨样,心里越来越气,最后把“江湖义气”变成了“大义”。那句“巴蜀商会沪江堂小辈刀子请愿,弟子从小就跑得快,愿意一试!”,就是老百姓骨子里的血性一下子爆发出来的表现。
电影里用特别简单的符号,把刀子这个人的转变过程写清楚了:他割破大拇指、按下手印,这一下子就把“自己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连在了一起。没有啥大话,就一个动作,但比啥口号都更能体现“如果中国人都是这样,小鬼子还敢咋样”的那种大家伙一起的精神。
“刀子”说要冲桥的时候,已经把“江湖义气”变成了“民族大义”。
导演让“刀子”干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抱着电话线,一个人冲过日本鬼子火力封锁的苏州河桥。子弹打到身上,他还是晃晃悠悠地往前走,直到最后一点力气把电话线扔到对边指定的地方,倒在血泊里的时候,身子还朝着四行仓库那边。这具躺在“天堂”(租界)和“地狱”(战场)中间没人管的地上的身体,成了一个特别明显的符号,代表着那时候所有普通中国人,能跨过隔阂、为国家去送死,甚至是自己愿意这么做。这个镜头也被观众叫作“南岸最锋利的一把刀”。
李九霄演的“刀子”,是一种“小人物一下子醒过来”的感觉。他的转变不是因为啥崇高的政治想法,而是最朴素的家乡感情和人性醒悟的升级。他看到对边军人为保护代表家乡的“孤岛仓库”不要命地打,听到京剧《长坂坡》里赵子龙一个人救主的唱词,这些事一点点让他心里的“义”和“勇”冒了出来。他做事的逻辑是江湖上的“有恩就报”和“血性拼命”,不是军人该尽的职责。他死了没得到勋章,却成了整部电影里“老百姓抗日”最有冲击力的说明。他用一次“跑桥”,从一个袍哥“街上的混混”变成了“民族的顶梁柱”,让《八佰》里讲大家伙的故事多了点粗糙但热乎的底色,所以有观众说他是第801位壮士。
“刀子”用自己的死,让苏州河两边更多“看热闹的人”醒悟过来,李九霄用“啥声音没有,但听着像打雷”的演技,让这个戏不多的角色在观众心里扎了根,成了整部电影感情的“定心丸”之一。在李九霄眼里,“刀子”最后“跑桥”给孤军送电话线,代表的是中国底层老百姓祖国被欺负后的一种拼命的态度,“刀子”那种舍命保义的精神特别让他感动,拍“跑桥”那场戏的时候,“莫名其妙地觉得和刀子合成一个人了”。
【对话】
“刀子”背后代表的是中国底层老百姓
新京报:《八佰》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只是一个外号,像老葫芦、端午、羊拐、老铁、老算盘,包括你饰演的“刀子”,对于“刀子”这个名号你是怎么理解的?
李九霄:
我觉得这个角色有两面性,有好有坏,就像刀子一样,你能用它削水果,能救命,也能杀人,这特别符合“刀子”这个角色的想法。那时候他在上海租界里就像一把刀,用来吓唬人,可能扎到好人,也可能扎到坏人,很多事他管不了,他就是个工具。可到了国家要完的时候,除了“刀子”,还有很多人愿意死,去“跑桥”把电话线送到对边,其实“刀子”背后代表的是中国老百姓祖国被欺负后的一种态度。
新京报:“刀子”在苏州河南岸给蓉姐(刘晓庆饰)开的赌场看场子,其实是相对安全的,本来可以不用以身涉险跑去送电话线。你给这个人物的动机是什么?
李九霄:
我记得当时想得特简单,那场戏他靠着墙抽烟,寻思这桥有那么难跑吗?都死那么多人了?因为他在租界见的死人事太多了,死的人里可能有他的仇人,说不定昨天还跟他打过架,或者还欠他钱。他就觉得“跑桥”这事儿,咋就跑不过去呢?他本身也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有股血性,这桥我要是跑过去了,就赢了你们这些殖民者,还有日本鬼子,我得争这口气,袍哥人家的气不能丢,说不定就是这口气支撑着他在上海租界活着。
新京报:“刀子”在片中戏份不多,你拿到剧本之后,是怎么丰富这个角色的?有没有做人物小传?
李九霄:
我记得剧本就给了8页纸,我看完哭了,因为一开始我以为他是坏人,后来他舍命保义那段让我特感动。剧本就是个挺客观的文字说事儿,他干了些啥,比如前面拦老百姓过桥,中间又不让杨慧敏进赌场,最后又舍命去“跑桥”。他这条线你理下来,很多地方可以自己想和加东西,所以抽烟这些细节,是大家一起商量设计的。
在饰演“刀子”的李九霄看来,这个角色去“跑桥”将电话线送到对岸,背后代表的是中国底层老百姓对祖国被侵犯之后的一种态度。
新京报:“跑桥”那场戏,当时和导演、摄影师怎么商量的?有排练吗?
李九霄:
我们排练了一天,跑了七八遍,我身上和桥上都有很多爆炸点,得配合摄影师,把位置跑准了,还得一口气把台词说完。我记得我还拿帽子当人头晃狙击手,这是我和狙击手“斗智斗勇”,这些都得排。第一天排完,我以为真拍了,跑完摔一身伤,总算过了,然后管虎导演走过来对我说:“九霄,不错,明天真拍,加油。”我才知道明天才是真开始。第二天也拍了七八条。我记得每次躺在地上,水里倒影里看到四行仓库的影子,天空的影子,就莫名其妙觉得和“刀子”合成一个人了。
新京报:“刀子”这个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是有很多网友说他是第八百零一位壮士,特别出彩,这个角色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李九霄:
当演员来说,这个角色对我特有意义,让我对电影有了新认识。以前拍电影总想着设计啥,“刀子”让我明白,设计是第一步,但比设计更重要的是你现场的感觉。特别感谢管虎导演给我这机会,圆了我一个电影梦,把我心里的感受,自然地演出来了。过程虽然特痛苦,但是特爽。
新京报:《八佰》上映之后,很多观众更多地了解了这段历史,也纷纷去四行仓库纪念馆参观,对你来说,这部作品对于现在的观众最想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李九霄:
我觉得啥时候,我相信中国人都有血性,这部电影告诉大家,中国人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