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档”票房冠军花落《水饺皇后》,说意料之中,也确实有点意外;说在意料之外,又好像早该这样。意外的是,这竟然是一部真人传记片——平时这类电影票房通常不太好看;不意外的是,主演是刚创下中国女演员首个200亿票房纪录的马丽,她第一次演非喜剧类的“大女主”电影,从上映起就让人特别关注。
传记片嘛,一般都不藏着掖着,所以差不多每个观众进电影院前都知道《水饺皇后》讲啥了——就是湾仔码头创始人怎么一步步把事业做大的。可问题是,光片名就剧透得差不多了,最大的难题就是:我们都知道她最后肯定能成功,那前面的那些苦啊、难啊,怎么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呢?
电影选的办法是:先别管“水饺皇后”这个听起来有点遥远的称号,先回到最亲切、最朴实的“臧姑娘”,把这个人物立起来,才能讲好她白手起家的整个故事。直到最后她创业成功、开店建厂,设计的logo还是以“臧姑娘”三个字为核心,“水饺皇后”的夸奖没在镜头里出现过,却留在了观众心里。
故事开头,臧健和是个带着俩闺女的妈妈,在山东老家当护士。因为丈夫好几年没消息,她干脆带着孩子去香港找他,这才知道丈夫早就跟别人结婚生子了。臧健和第一次来大城市,也第一次看清了枕边人到底是个啥样。虽然穷到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但她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不能让人看不起。婆婆说她一个人养不活两个女儿,她偏要把俩孩子都带走;前夫说她千里迢迢来找他,就是为了靠他的身份赖在香港,她偏要证明自己也能在这儿站稳脚跟。
话说到这份儿上,日子还得过啊。臧姑娘和前夫分开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可她不会说粤语也听不懂,外地口音还总让人警惕,没办法,她干脆装起哑巴,靠写纸条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后来进了市区,不用再担心被遣返了,但生活成本太高,她只能一天打三份工,忙得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臧姑娘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和韧性,就像有股力量,一点点把她从生活的泥坑里拽了出来。
《水饺皇后》拍得最出彩的,是人与人之间命运的交织。电影给臧姑娘安排了一组“对照”,告诉她要是当初低头认命会怎么样——邻居金夫人当年也为爱情私奔过,结果现在男人啥不顺心都怪在她头上。虽然臧姑娘被人撞伤没法工作时也想过轻生,但听见女儿喊“妈妈”,她又从绝望里找回了力量。从一个女人的故事,写所有女人的故事:臧姑娘为了女儿活下来,那些总想着退一步的人,最后肯定会退到没路可退,只有迎难而上的人,才能绝处逢生。
人的命运啊,终究得攥在自己手里,这是臧姑娘妈妈教她的道理。妈妈教她包的饺子,最后成了她改变命运的本事。当她学着妈妈在饺子里包个硬币,盛进女儿碗里时,她终于明白为啥小时候吃到硬币的总是自己。等她功成名就后,又有个让她心动的男人出现,问她要不要一起出国,她又一次握紧了手里的硬币,选择留在了原地。这小小的硬币,是妈妈想把所有好运都塞给女儿的“小心思”,也是一个女人决定自己未来要怎么走的底气。
港片最擅长拍那些在苦日子里挣扎的人怎么互相帮衬、拼命活着。《水饺皇后》也拍出了这种港片的味道,就是那种老派的“江湖气”。臧姑娘受过不少人的帮助:告诉她被举报了赶紧跑的前老板,让她分期付房租、还偷偷给女儿放动画片的房东红姐,带着女儿来拦她跳楼、教她怎么摆摊的糖水伯,等她晚归时总给她留一盏灯的裁缝叔,看在同乡份上尽量放她一马的警员……整部电影从一个人的传记,变成了更多人的故事,有了人情味,那些打动人的细节就出来了。
除了人和人的相遇,电影还拍出了地域文化的交流。食物啊,就是一个地方的浓缩。臧姑娘身上带着山东人那种朴实的踏实劲儿,包出来的饺子才鲜香实在,在最讲究“实惠”的湾仔码头打响了第一炮。后来山东水饺为了打开更多市场,改了好几次,让在外漂泊的人能尝到一口家乡味。有人说皮太厚,她就学着港式云吞的样子,把饺子皮做得更薄更透——只有适合当地的食物,才能流传得更久、更远。就像臧姑娘学粤语,一开始装哑巴,后来试着小声叫卖,再跟着红姐学正宗发音,大声吆喝。只要有豁出去生活的劲儿,再挤的地方也能闯出一片天。
就像导演刘伟强说的,没有马丽就拍不成《水饺皇后》。臧姑娘这个角色为啥有魅力,一大半靠马丽演出来——马丽自带那种妈妈般的亲切感,加上她自然流露的朴实和顽强,让电影前期她自力更生的样子特别让人信服。不过后半段她和华哥的感情线、母女传承的线,还有最后靠速冻食品走向世界的剧情转折,就有点生硬,剪辑也太跳,让电影看着有点像广告。从映后的口碑看,观众对电影本身的兴趣,可能还不如对“喜剧皇后”马丽转型的好奇。不过从这部电影开始,咱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马丽,毕竟女演员想转型,啥时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