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徐栀和陈路周学谈“热恋”。
《陷入我们的热恋》里,徐栀(刘浩存饰)和陈路周(王安宇饰)的故事,开始于一场美丽的误会——陈路周的养母连惠(曾黎饰)说话的声音,特别像徐栀去世的妈妈,所以徐栀想接近陈路周,借此认识连惠;结果陈路周误会她是在搭讪。徐栀有啥说啥的性格,是出于对妈妈的思念;而陈路周呢,自己脑补了一堆暧昧戏码,两人完全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正好就是心理学里“依恋理论”的生动例子。
爱情到底是什么?为啥某个TA会让我们这么依赖?原生家庭对咱们的婚姻又有啥影响?今天咱们就借着徐栀和陈路周的“热恋”,来聊聊亲密关系里那些微妙的心理博弈。
20世纪4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研究了婴儿和妈妈分开时的反应,发现母婴关系要是断了,可能会让人格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这成了“依恋理论”的开头。后来好多学者研究补充,现在这个理论用到了成人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社会决策学好多地方。不过大家可能更想知道的,还是它咋解释婚恋关系。关于爱情,“依恋理论”这么说:浪漫的爱情啊,其实就是一种依恋关系。
爱情总是让人又期待又害怕,所以用“焦虑”和“回避”这两个维度,把依恋分成了四种模式。
**安全型**:低焦虑 低回避
这是最健康的依恋模式,遇到问题不会瞎焦虑,会主动解决问题,不躲着。徐栀就是这种类型,她勇敢、乐观、独立,虽然妈妈去世了,但她的安全感一点没被摧毁,对新感情还是充满希望,所以能直截了当跟陈路周说“我要见你妈妈”,同时在亲情和爱情里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痴迷型**:高焦虑 低回避
因为特别想谈恋爱,又特别怕失去,但太焦虑的代价就是让人没法好好想事——没错,痴迷型就是咱们常说的“恋爱脑”。陈路周一开始对徐栀的那些“自我攻略”,就是痴迷型的典型表现。现实中那些要求对象秒回消息、随时报备行踪的人,其实都是想通过控制对方来让自己不那么焦虑。
**回避型**:低焦虑 高回避
面对感情时,干脆就不投入,既然没投入,自然就不会焦虑,咱们可以叫它“因噎废食”型。陈路周的养母连惠就是典型,她对陈路周管得特别严,也不怎么表达感情。这类人常打着“独立”的旗号,其实是在掩饰自己的脆弱,用回避来保护自己,遇到冲突就习惯把心门关上。
**恐惧型**:高焦虑 高回避
剧里没有典型角色,但生活中挺常见的——既想谈恋爱,又不敢靠近。比如那些天天嘴上喊着“想谈恋爱”,但一到周末就宅在家的人;那些约会软件匹配成功了却不敢见面的人;还有那些只看脸去约会,到了现场又躲角落不跟人社交的人,这些都属于恐惧型。
看看你属于哪种类型?对号入座了没?那接下来咱们就聊聊,如果对自己的依恋模式不满意,还能做些啥?
咱们总批判“恋爱脑”,但好像很少有人深究过,为啥平时很聪明的人,一谈恋爱就突然“变傻”了?其实“恋爱脑”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造就了“痴迷型依恋”。咱们拿陈路周举例,他为啥会变成“痴迷型依恋”?根源就在他的领养身份和跟养母连惠的相处方式里。陈路周从小到大,一直在反复问自己:“我到底值不值得被爱?”六岁前在孤儿院的日子,他一直很焦虑;被领养后,连惠又把“你必须优秀”当成爱他的条件,于是“真实的我不配被爱”这个有毒的想法就这么种下了。这种有条件的接纳,让陈路周把自己的价值和成就绑在了一起。焦虑感刻进了骨子里,特别渴望被认同,所以“高焦虑”和“低回避”就成了他的情感标签,放到爱情里,大概率就是“痴迷型”了。(叠个甲:此处只是以剧集前几集的设定作为案例分析,不涉及后面的剧透哦)
依恋理论里有个“代际传递”,能解释这个循环:焦虑感高的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变成安全型的概率很低;而回避感高的父母,更容易让孩子变成痴迷型。80、90后独生子女里,痴迷型和回避型依恋的人比较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童年时被过度保护,或者情感上被忽视了。因为时代关系,那一代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啥都安排好,管得多,表达得少。但过度保护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表达感情又会让孩子在感情里要得特别多。一个人要是既渴望亲密,又怕被抛弃,就会不停地确认对方爱不爱自己,这其实就是“恋爱脑”的标志。所以“恋爱脑”可能不是谈恋爱变傻了,而是因为情感焦虑和不会表达,导致的依恋出了问题。
当“安全型依恋”的人少得可怜,“痴迷型依恋”人人喊打,“回避型依恋”不得人心,“恐惧型依恋”越来越多,咱们正在遭遇全民依恋危机!现在都用数字聊天,回复慢了就容易让人焦虑;生活节奏快,夫妻俩好好聊天的时间也少了;婚恋太功利,大家都不愿意说真心话……难道“热恋”真的成了遥不可及的童话故事了吗?
陈路周最后冲破了养妈的控制,选择了徐栀,这说明依恋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咱们也能从“依恋理论”里找到重启情感的科学方法!
**第一个方法:反应解构——找到让你焦虑的 trigger,重构情感反应模式**
当陈路周明白“徐栀接近我只是为了见她妈妈”时,他的想法就开始转变了,从“她是在撩我”变成“我也可以撩她”。我们可以记下哪些事会让自己焦虑,分清“瞎想”和“事实”。比如:TA没接电话,这是“焦虑事件”;“TA不爱我了”是“瞎想”;“TA在开会”才是“事实”。在感情里一定要:别瞎想,找证据,打败焦虑。
**第二个方法:关系重塑——和对方建立安全型的互动**
徐栀对陈路周来说,不仅是恋人,更是帮他矫正情感体验的人。她有啥说啥的沟通方式,其实给陈路周示范了怎么健康互动。比如:“你沉默时(行为),我感到不安(感受),可能需要知道你现在的情绪(需求)”。恋人之间只有把需求说清楚,才能有好结果,慢慢改掉不好的相处方式。
**第三个方法:代际阻断——这是给养育者自己的疗愈**
比如设想一下,如果连惠能早点发现自己的焦虑,就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父母们得早点发现自己在情感上的回避,别过度干预孩子。父母不是孩子的超人,不用完美回应孩子的所有需求,要是父母情绪失控了,主动跟孩子道个歉,别把焦虑也传给下一代。
陈路周那样的自我觉察,徐栀那样的安全感示范,还有连惠那样的自救方法,都给所有想谈恋爱又怕受伤的人,指了一条出路。我们没法选原生家庭给的情感程序,但永远可以按下重启键。改变依恋模式的最佳时机,一个是小时候,另一个就是现在。当你明白自己“既想要又躲开”的矛盾背后,站着一个当年没被好好抱过的孩子,真正的亲密关系才有可能发生。更重要的是得明白——安全型的爱情,不一定只在王子公主之间,更多时候会出现在敢面对心理创伤、愿意自我治愈的人身上!
爱情,从来不是寻找完美的人,而是用不完美的勇气,在彼此伤痕处种出玫瑰。
编辑:Yuri
撰文:鱼龙曼衍
设计:姜黑勒久
图源:豆瓣、时尚COS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