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至25日,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银都机构有限公司、资料馆推出“影以载道——银都作品回顾”影展,精选了16部银都的佳作进行展映,这些作品展现了银都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希望观众朋友们能通过大银幕,全面又生动地回顾银都的电影画卷。
这次影展已经在中国电影资料馆APP、淘票票开票啦!每部电影都只有一次放映机会,千万别错过哦!
1. 这次影展的每场放映,都会有映前导赏或者映后交流活动,特别邀请到了香港资深电影研究学者何思颖和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员乔奕思两位嘉宾,相信他们会带来超精彩的分享!
2. 香港电影资料馆给5月16日开幕影片《新红楼梦》的购票观众准备了惊喜小礼物:有“影以载道--银都作品回顾”的场刊、反光板折叠扇,还有苹果箱(APPLE BOX)造型的钥匙扣(看下图哈),数量不多,先到先得得哦!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1950年,原来的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改组成了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这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左派电影公司正式在香港站稳了脚跟;1952年,新联影业公司也在香港成立;后来又整合了五十年代的一些影业公司和龙马影业公司,凤凰影业公司也跟着成立了。这样一来,香港左派——也就是“长凤新”电影体系,就在香港正式形成了。
1982年,“长凤新”三家合并,成立了“银都机构有限公司”。银都一直努力培养新导演,还和其他公司积极合作,是现在很少见的,既能拍电影、又能发行电影,还经营片厂和影院的电影机构。
银都体系(包括银都机构它自己,还有之前的“长凤新”)到现在为止,已经拍了和出品了超过五百部电影,从好多个角度展现了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在变化这么快的当代社会里,是怎么表现出来、怎么调整自己的。
长城电影的核心主创李萍倩特别擅长拍喜剧,他执导了公司改组后的第一部作品《说谎世界》(1950)。这部电影以四十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讽刺了那些为了金钱而互相欺骗、算计的各种人。在香港一上映就特别受欢迎,连续放了86场,到现在还是香港黑色喜剧电影的经典之作。
《说谎世界》
《新红楼梦》(1952)是这次影展的开幕电影,也是一部用老故事讲新道理的文艺大片。当时的人评价它是“空前伟大、豪华绝顶、艳情巨片”哦!由岳枫当编剧和导演,请来了李丽华、严俊、欧阳莎菲、龚秋霞、罗兰、徐立一大堆明星,演的是放在现代背景下的红楼梦故事。
《新红楼梦》
《败家仔》(1952)——这是新联公司的第一部电影,用家庭伦理写实片的套路,讲了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
《败家仔》
《中秋月》(1953)是凤凰公司的第一部电影,导演朱石麟在里面探讨了香港的社会问题,写出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人情道理。这也奠定了公司早期关注现实、讲伦理的创作方向。中秋本来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可是在讲究利益的社会里,送礼的老习惯变成了“富人过节,穷人过关”的倒霉事儿。电影的故事就发生在中秋前一天到当天这两天,一个小白领为了应付送礼的事忙得团团转,连和家人团圆的时间都没有。
《中秋月》
婆媳矛盾向来都是家里常见又难解决的问题,《家家户户》(1954)就拍了这个主题,顺便带出了新旧女性的冲突,还有迷信和科学之间的矛盾。
《家家户户》
《我是一个女人》(1955)——现在职业女性很常见,但在五十年代,想进步的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选,会面临好多困难。红线女演的是一个大学毕业就结婚、生了三个孩子的少奶奶,但她还是想为社会做点事。她果断地去当了女记者,结果经常很晚才回家,没时间照顾孩子,甚至让丈夫怀疑她在外面有人,闹到要离婚。搞笑的是,她丈夫年轻的时候还写过《男女平权论》呢!观众在这部电影里还能听到红线女很少用国语唱的插曲哦。
《我是一个女人》
除了讲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银都体系还把各种传统艺术和风俗拍进了电影里。五十年代中期,内地搞戏曲改革,正好“长凤新”也想在电影类型上有点新花样,就拍了好几部上海越剧和广东粤剧这样的戏曲电影,给现在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剧种,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彩蝶双飞》(1959)请了红线女、马师曾这些大腕粤剧明星来演四段折子戏,而且里面还有粤剧名伶白雪仙的爸爸白驹荣的影像——这可是他在香港电影资料馆收藏的电影里,唯一留下的影像记录了!能在大银幕上看到,真的很难得。
《彩蝶双飞》
《同命鸳鸯》(1960)——新科状元施俏生穿着官衣回家乡,娶了名门小姐柳氏,他的寡妈妈叶氏也被封为一品夫人,本来是三件高兴事,没想到皇上赐的“贞节可风”牌匾反而成了要命的符。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朱石麟拍的最让人难过的悲剧了,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害人之处。
《同命鸳鸯》
《三看御妹刘金定》(1962)——六十年代长城拍的电影类型和题材都很多样,其中“长城大公主”夏梦主演的上海越剧电影特别受欢迎。这部电影取自经典剧目《三看御妹》,讲女英雄刘金定和尚书儿子封加进之间又曲折又浪漫的爱情故事。拍的时候手法很利落爽快,把越剧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好处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看御妹刘金定》
《金鹰》(1964)——凤凰电影很有创意,选了草原游牧文化当主题,还专门跑到内蒙古去实地拍,成了第一部票房超过一百万的香港电影。
《金鹰》
《故园春梦》(1964)——是根据巴金小说《憩园》改编的,夏衍也参与了编剧。故事从抗战时期一个大宅子“憩园”换了主人开始,深刻地讲出了封建家庭的害人之处。
《故园春梦》
侠义文学是中国特有的文学类型,到了现代,武侠题材在文学和电影里都很重要。银都体系在八十年代和不少年轻导演合作拍武侠片,还带起了内地开放后两地一起拍电影的风气。
杜琪峯第一次当导演的《碧水寒山夺命金》(1980 4K),是凤凰公司大胆用新导演的第一次尝试。电影在广东粤北那边实地拍,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在内地取景的香港电影。这部电影接着古典文学和传统戏剧里常见的侠客故事来拍,里面的钟楚红第一次当女主角,但已经很有明星范儿了。
《碧水寒山夺命金》
《父子情》(1981 4K)是新浪潮导演方育平拍的第一部电影,继承了粤语片写实文艺的老传统,朴实又细腻地描写了普通老百姓家庭的父子感情。这部电影还进了第三十一届柏林影展,拿了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奖呢!
《父子情》
这次影展要放许鞍华到现在为止唯一一部武侠片《书剑恩仇录》(1987)。电影虽然保留了原著里武侠和历史都重要的特点,但和原著比起来,对传统道德价值有点疑问和思考。
《书剑恩仇录》
《人在纽约》(1990)——这是银都投资的电影,由关锦鹏当导演,难得请到了三大影后斯琴高娃、张曼玉和张艾嘉,演的是来自内地、香港、台湾三个地方的女人在纽约碰到一起的故事,细致地描写了身在国外的女人的心理。
《人在纽约》
这次影展的闭幕电影《笼民》(1992)——是银都和张之亮一起拍的电影。继“长凤新”时代的《乔迁之喜》(1954)、《屋》(1970)、《泥孩子》(1976)之后,这部电影又关注起了底层人民的住房问题。
《笼民》
从1950年长城改组算起,银都机构已经75周年啦。作为在香港很有地位的电影公司,银都在75年里,经历了好几次电影行业的变化,拍了很多数量多、题材广、内容好、质量高的电影。这些电影继承了香港爱国进步电影的好传统,很有社会责任感,一直坚持银都“引导人向上、引导人向善”的拍电影宗旨。
同时,银都机构也是内地和香港电影界之间的紧密纽带。在好多个历史时期,银都对华语电影的发展贡献特别大。“长凤新”时期就和内地用各种形式合作拍了很多电影,开创了两地一起拍电影的先河,成了内地和香港电影行业交流合作的桥梁。
银都机构75年积累的电影行业经验和美学经验,是送给华语电影的宝贵财富。希望观众朋友们通过这次影展,能对银都机构有更多了解。我们也盼着以后能和银都机构多合作,给观众朋友们带来更多好看的电影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