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inda Williams
译者:易二三
校对:覃天
来源:Sight & Sound(1994年12月)
和精通心理分析的影评人聊《惊魂记》,他们会滔滔不绝地分析这部电影如何精准捕捉了观影的扭曲快感。要是找恐怖片发烧友讨论,他们准会强调这部片子标志着恐怖类型从外部惊吓转向内心恐惧的关键转折。
《惊魂记》(1960)
但要是问问当年在电影院亲历过《惊魂记》的观众,他们只会告诉你一个字:怕!我至今记得1960年某个周六下午场,我和两个闺蜜全程闭着眼,靠配乐和周围人的尖叫来判断什么时候能壮着胆子瞄一眼银幕——因为画面实在太瘆人了。
几乎所有首映观众都对这部电影记忆犹新。很多人会提起浴室谋杀戏带来的冲击,甚至有人因此好几个月不敢洗澡。不过比起这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更少人注意到《惊魂记》彻底改变了我们看电影的方式。
当镜头像偷窥狂般追踪玛丽恩的婚外情和四万美元失窃案,最终在浴室戏里随着鲜血打着旋冲进下水道时,观众心甘情愿地抛弃了传统电影培养出的理性掌控感。《惊魂记》让电影回归到评论家汤姆·冈宁所说的"吸引力电影"——更像是坐过山车,而非沉浸于古典叙事。
过去二十年里,这种紧张与释放交替的过山车式体验早已司空见惯。虽然故事线还在,但正如托马斯·沙茨在《新好莱坞》里指出的,现代电影更依赖"高速节奏、感官刺激和特效打造的梦幻感......主要面向年轻观众"。沙茨认为《大白鲨》(1975)开创了大片时代,但奠定这种新式观影体验基石的,其实是《惊魂记》。
首映时的观众反应堪称空前:尖叫、惊呼、甚至有人在过道乱跑。尽管希区柯克事后声称早有预料,但编剧约瑟夫·斯蒂凡诺拆台说:"他扯谎......我们完全没想到。以为观众顶多倒吸凉气,谁知道会尖叫成那样。"
当年影评人一致认为这种反应史无前例:"影片拍得如此出色......观众会做件罕见的事——对着银幕大喊大叫,试图阻止角色走向精心设计的厄运。"(欧内斯特·卡伦巴赫,《电影季刊》1960年秋季刊)
但希区柯克和影院经理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控制这些失控反应?据安东尼·博金斯回忆,观众被浴室戏吓懵了,导致接下来五金店拖地藏尸的戏根本没人注意。斯蒂芬·雷贝洛在《<惊魂记>幕后故事》中提到,希区柯克甚至想重新混音来配合观众反应,结果被派拉蒙拒绝。
希区柯克破天荒地实行"开场后禁止入场"政策,这既是营销手段,也是管控措施。最重要的是,他把随性的观影活动变成了需要准时赴约的仪式性体验。据说这个点子来自剪辑室:"我突然拍桌强调,必须让所有观众从头看到尾——我的同事们都被镇住了。这部电影就是为完整观看设计的。"(《电影先驱报》1960年8月6日)
狭义上说,这是为了确保观众不错过浴室戏的震撼效果。广义上看,这个政策催生了现代影院的标准流程:固定场次、取消映前短片、排队候场。影评人斯坦·德拉普兰生动记录了新规下的观影体验:
"影院外排起长龙——只准映前进场......扩音器播放着希区柯克的警告,配上女人尖叫的音效。检票后,我们像待宰羔羊般入场。"
"尖叫声就没停过!散场时我们腿软得互相搀扶,擦干手汗去吃汉堡,把位置让给下一批'赴死者'。"
"商业报纸都知道《惊魂记》赚翻了。"
"这意味着同类电影会接踵而来。"(《洛杉矶检查报》1960年12月9日)
德拉普兰笔下的观众温顺得反常。他们的快感源于集体臣服于恐惧,就像某种表演——在高度仪式化的"受虐"过程中,尖叫被理解为兴奋前奏,最终迎来性暗示强烈的高潮("赴死"),然后是瘫软和食欲恢复。
不同阶级(貂皮大衣与汉堡)、性别的观众,因共享某个骇人秘密而产生新型群体认同。知晓秘密带来的震撼既制造了纪律,又催生了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新型观影社交。
预告片是调教观众的另一个利器。三支预告都暗示秘密却不剧透,最著名的那支里,希区柯克亲自导游贝茨旅馆(现为环球影城景点)。每支预告都强调纪律:要么是"别剧透结局",要么是"准时到场"。
还有支未公开的"教学片"《<惊魂记>放映指南》,用纽约首映影院排队画面配画外音:"排队有益健康,能帮你更好欣赏电影。"如今看来,希区柯克指着表的纸板人、保安巡逻这些设计颇显滑稽,因为我们早已被训练成守时的观众。
希区柯克一边扮虐待狂,一边假装关心观众体验。他要求排队观众保守"恐怖小秘密",连英国女王来看也得排队。预告片里穿插着尖叫女人(不是珍妮特·利)和赫尔曼的惊悚配乐,完美记录了观影如何变成既痛苦又守纪的体验。
借着电视节目积累的"吓人专家"形象,希区柯克提供了小荧幕给不了的刺激。他获得了交响乐观众般的专注度——尽管这些观众本想来游乐园放松,而非接受高雅艺术的规训。
劳伦斯·莱文在《高雅/低俗》中指出,19世纪美国观众从吵闹互动逐渐被驯化为安静旁观。希区柯克的"驯化"更微妙:他用福柯所说的"生产性权力",将快感与权力结合,让观众自愿接受纪律以换取新型刺激。
红外线拍摄的影院照片显示,除了少数扭头的人,多数观众都瞪大眼睛紧盯银幕。防御性姿势暴露了期待——抱臂、捂脸、咬手指。最有趣的是性别反应:男性强装镇定反而凸显不安(比如揪领带那位),女性夸张的畏缩则像在表演恐惧。
浴室谋杀戏可能引发本能反应,但到第二次袭击时,观众已学会用更戏剧化的方式回应。70年代《洛基恐怖秀》出现后,这种表演性观影成为常态,到80-90年代色情惊悚片盛行时,观众已进化成过山车上大喊"看啊妈!我放手了!"的新物种。
《惊魂记》打破了男性/女性、正常人/精神病、情欲/恐惧间的界限,甚至颠覆了希区柯克自己的悬疑套路。正是这些特质,使它成为新好莱坞感官刺激的先驱。希区柯克曾得意地说:"只要设计得当,日本印度观众也会同时尖叫。"
那些观众照片似乎印证了这点——但更可能是他在试图控制连自己都吓到的观众反应。毕竟,这位"悬念大师"最初也没料到,自己会释放出如此狂暴的观影新体验。
那些《惊魂记》观众的照片似乎印证了他的说法——当然,这些照片展示了他激发观众反应的能力——然而,我们有理由怀疑他的情感策划背后有一定程度的算计。我们已经看到,希区柯克实际上对《惊魂记》引发的尖叫大吃一惊。也许他精心设计的电影放映体验只是为了重新控制连他自己都为之震惊的观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