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3天票房不足百万风声导演为什么坚持拍这部新片
    首页 娱乐星闻 电影资讯 3天票房不足百万风声导演为什么坚持拍这部新片

    3天票房不足百万风声导演为什么坚持拍这部新片

    《生还》官宣定档9月3日时,吴京、沈腾、张译、黄晓明、檀健次、佟丽娅、陈都灵等好多艺人纷纷转发或评论表示支持。转发量超14万的定档微博,也是《生还》官博“流量”最好的一条内容。

    “没钱宣发,我只能刷我的老脸,起码让别人知道这部电影。”

    导演在接受专访时介绍,这部电影改编自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通过14岁女兵李童的视角,讲了1938到1945年东北抗联第六军被服厂的女兵,还有伤兵留守团,他们坚持打游击战,最后整编成抗联第88教导旅,又回到东北战场的故事。

    《生还》在9月3日上映后,截至9月5日12点,票房累计才89万。

    2009年,该片导演高群书和陈国富联合执导的《风声》,曾在内地拿下2.35亿票房,主演有周迅、李冰冰、张涵予、黄晓明、王志文等好多明星,评分高达8.4分。

    新片《生还》采用纪实风格拍摄,演员班底几乎都是新人。而正因为这部电影“星光黯淡”,高群书坦言,他拍的时候就明知道票房好不了,“怎么能指望一部没有明星的电影能有好的票房,那也太愚蠢了。”

    在高群书看来,拍电影有两条路走。第一条是搞戏剧化叙事,用大明星、大投资,把战争场面拍得更炫酷,这算是商业片的拍法。第二条是拍纪实风格的作品,这种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生还》选了第二条路。在高群书心里,他觉得拿抗联题材去挣钱不合适,“对这段历史,更多是打心眼里觉得敬佩。到了我这个年纪,想赚钱的欲望没那么强了,就想留一段让大家能记住的历史”。

    以下内容为高群书自述,根据采访内容整理。

    “这些人确实不能被遗忘。”

    以前我们对抗联这段历史知道得太少了。抗联是中国革命三大最艰苦的斗争之一。中国抗战打了14年,抗联是东北人先打响第一枪的。大家可能听说过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但再往下说,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1931年,抗日义勇军在东北各地开始打日军,但那时候比较散。直到1936年,我们党领导才把他们整合成抗日联军,下面有11个军,总共3万多人。最后,这支队伍打到只剩700多人,而这700多人又跟着苏军一起打回了东北。

    东北是满洲国的心脏地带,日军把它当成一个省来管。他们在东北大抢资源,欺负老百姓,想把这里变成自己的地盘。那时候日本关东军在东北搞“归屯并户”,就是把山里零散的小村子,都集中到大村子里管理,外面修围墙,日军管得特别严。只要有一个人参加抗联,全家、全族甚至整个屯子都得跟着遭殃。抗联没自己的根据地,跟老百姓也联系不上,处境特别孤立。

    抗日联军刚成立时有3万多人,最后打到只剩700多人,大部分人连名字、墓碑都没留下。八九十年代有人写过回忆录,但说起来,这段历史很少有文字和电影去讲。

    我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越研究越觉得有意思,觉得这些人真的不能被忘了,所以就想把这段历史拍成电影,觉得电影是个能把这段历史留下去的好办法。

    “拍电影有两种拍法”

    拍电影有两种拍法。第一种是拍赚钱的电影,用大投资,请大明星,用戏剧化的讲法,把战争场面拍得特别炫酷,这是典型的商业片拍法。商业片的问题是,观众一般不会把它当成真事,很难完全沉浸进去,他们感受不到大石头把人砸成肉渣的疼,也感受不到人突然死在眼前的那种冲击。

    第二种是纪实拍法,尽量还原历史,让观众更有代入感。纪实风格的电影就像给观众打开一扇过去的大门,推开这扇门,大家能看到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活、怎么死的。

    为什么《生还》没有明星出演的同时,还会选择了纪实拍摄的方式呢?

    首先,我觉得拿抗联题材去挣钱不合适。我更多是出于对这段历史的敬佩才拍的。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想赚钱的欲望没那么强了。我更想拍一部真正的战争片,不是靠手段堆出来的,希望能给观众留一段让人怀念的历史。

    这部电影宣发没钱,定档的时候我只好刷老脸,求好多艺人帮忙转发。明星和票房不一定有关系,但我这么做,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有这部电影。

    新人是如何选拔出来的?

    整个故事是从李童的视角讲的,演主角李童这个孩子选起来挺难的。一开始,我们在北京和东北找合适的人,发现现在十三四岁的孩子个子普遍高,大多一米六到一米七。这跟那时候的样子不太像,而且他们身上城市味儿太浓,显得没吃过苦。那时候人的气质不是靠化妆和演技就能演出来的。于是我们改了选角方向,去体育训练队里找。

    朋友介绍我们认识了邵正一,她是南京的,会打拳、会格斗。快开机的时候见到她,她脸上那股倔强和不服输的劲儿,让我觉得李童这个角色就是她的了。

    大年初二,整个剧组在白山这个小城集合。这些年轻的孩子没经历过战争,就在山里穿上军装开始训练,从最基本的立正、拿枪、扣扳机学起,每天练跑步、匍匐前进这些技能。白天练军事,晚上就看纪录片,尽量多了解当年那段悲壮的历史。

    拍摄环境特别苦,周围都是坑坑洼洼的山坡,全是石头和木头,拍的时候雪也很厚,走几步就累得不行。在这样的环境里,小演员很快就感受到了当年抗联战士有多艰苦。

    邵正一开始说她不会哭。但剧本有好几场要哭的戏。我还跟她开玩笑说,你不哭我就掐你。没想到一开拍,她哭了。监视器前面的人都看感动了,跟着她一起抹眼泪。

    后来我问她,你怎么哭出来了?她说看到小伙伴们都“死了”,心里特别难受。她和一起拍戏的小伙伴关系特别好,尤其是副导演,平时对她照顾很多,那场戏副导演也客串了。当她看到副导演“死了”,忍不住就哭了。

    “我喜欢用电影的方式呈现历史”

    好多人觉得我拍《风声》《刀尖》《生还》是在拍主旋律电影,但其实我没想过什么主旋律。我对真实的历史感兴趣,更想把那些没人知道的历史用电影讲出来。

    《刀尖》讲的是1940年抗战时期的南京,那时候日伪、国共互相渗透,一群各有想法的特工在刀尖上过日子的故事。这部电影一开始剪的版本有三个半小时,后来怕观众不爱看,又重新剪了一个。

    你问我观众对战争片的接受程度是不是变了?说实话,一部电影票房行不行,观众接不接受,跟题材没关系,跟怎么讲有关系。举个类似的例子,韩国好多古装电影拍得特别好,我们的古装电影为什么很难吸引人?跟拍法、讲故事、表达观念有关系,跟题材没关系。

    商业片有它的诀窍,比如请明星主演,用戏剧化的讲法,情节一转再转,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

    我现在还在筹备几部新片,题材比较稀缺,别人拿不到,我能拿到。会用大牌明星,但投资不会太大。我喜欢中等规模的制作,最大的好处是能保留一些导演自己的想法。

    《解放海南岛》已经准备好几年了,正在筹备剧本,预计2027年,也就是纪念建军100周年的时候上映。

    【点击往期回看】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字幕组让青春有所期待
    下一篇
    真正大爆6部穿越剧部部火爆值得二刷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