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前不久,刷到一条消息:不少字幕组宣布停更了。我愣了一下,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你可能记不清具体有哪些字幕组,但我敢说,你多多少少看过他们做的剧。那时候,白字蓝边的中英字幕,浮在视频下面,就像我们看外面世界的窗户。
追剧那会儿,一到更新点,就盼着字幕组的“熟肉”上线(注:没字幕的原片叫“生肉”,加工好的就是“熟肉”)。第一时间刷到,总有种“热乎的”满足感。
可现在,这种期待好像慢慢没影了。
最近,我找了几个干过字幕组的朋友聊天,才搞明白字幕组咋运作的、他们为啥坚持干,还有以前那些字幕组“神仙打架”的热乎劲儿。
咱聊的,是真正参与制作的人,不是后来拿这个赚钱的商业组织。版权争议咱不回避,也不藏着掖着。
我就是挺怀念那时候,互联网还让人兴奋,字幕组的名字在片头片尾一闪而过,不起眼,却陪着我们走完了整个青春。
01
那时候,我们把“兴趣”“喜好”看得比啥都重。好多人的青春,都是被字幕组的内容填满的。
@王小犀 从高中到大学,一直追 @我自己的工作间 字幕组(外号“绿组”)的节目。@灵石公子 刷完“三贱客”(原BBC《Top Gear》三位主持人)的节目,觉得不够看,顺着网线找到绿组,又看了不少别的。
那时候,字幕组在大家眼里,真厉害。各大字幕组都在“神仙打架”。
@铁腕 上学那会儿就是看着字幕组过来的,对她来说,字幕组特遥远。后来她学西班牙语,绕开英语赛道,还真混进了个小语种字幕组。
字幕组带来的东西,也让人大开眼界。
@王小犀 小学就看“三贱客”,第一次发现:原来汽车能这么快、这么美,甚至能当艺术品。所以有机会加入字幕组时,他想都没想。
那时候,大家时间也多。
@Ellen 刚上大学没多久就加入了,除了上课基本闲着。@灵石公子 转行后不用坐班,看到字幕组招人,立马就来了。@王小犀 答辩完毕业论文,终于能干点自己想干的了。
好多字幕组的开头,都特简单——因为喜欢。
对他们来说,好东西自己得赶紧看,顺便分享给别人。
做《冰与火之歌》的衣柜字幕组,就是一群等不及的原著党,嫌译者翻得太慢,资源一出来就上手翻。绿组创始人@非 最早做搬运翻译是为了整理自己的资源,顺手分享出去,反响特别好。
除了固定领域的片子,有些字幕组专挑“冷门”的翻。标准说高也高,说简单也简单:
“烂片没人翻。”
@Ellen 不碰热门电影,爱挑小众的。有次随便选了部弗朗索瓦·欧容的电影,边翻边感叹:“这片子咋这么好看!”翻译时发现好电影,本身就是件乐事。
那些年,我们看的剧,都是字幕组严选的——制作精良,有审美,有门槛。
比起电视,字幕组才是我们青春里的“互联网频道”。
02
那时候,大家明明都是陌生人,却有种最朴素的信任。字幕组就是这么干起来的。
遇到想翻的内容,@Ellen 就去论坛帖子里回帖接单。一个人边看边翻,一周后把成品交出去就行。
热门剧通常得“团队战”。一部剧切成好几段,发在QQ群里让大家认领。这时候,各字幕组就开始争分夺秒,熬夜赶工。
绿组的习惯是:资源出来当天必须搞定。完不成就通宵,最晚一次干到凌晨两三点。
遇到重要剧情,得更费心思。有次绿组赶上《伟大的旅程》最后一集,播出那天是工作日,为了让观众早点看,组员们从早忙到晚。@灵石公子
干过字幕组都知道,这是“为爱发电”的活儿。
现在很少能想象:一群没见过面的网友,靠着一腔热爱,一起做成一件事,还坚持了好久。
我挺疑惑:会不会有人中途撂挑子?有人拖到截止日交不上?
所有人的答案都是:从来没有。
在这里,我听到个挺动人的词——“尊重”。
组员都特别尊重手里的活儿,很少“开天窗”或者拖延。@灵石公子 说,这大概就是集体创作的意义吧。
既然加入了,就得干好。
得强调的是,流程不止翻译,还有初翻、校对、特效、压制、审核……只有走完整个流程,才能做出尽可能完美的作品。集体感也是这么来的,大家一起干活、一起产出,一个项目完整走完才算完。@王小犀
原来那时候干件事,不用啥限制、不用啥约束,靠单纯的信任就能成。
付出这么多,可能唯一的回报就是:片头片尾出现自己的ID。
不张扬,不显眼,就是这部片子里一个小小的注脚。
在很多人眼里,这可能就是镜头里一闪而过的名字。但对字幕组的人来说,这已经是最让他们骄傲的事了。
那时候,我们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热爱——珍视它,也敬重它。
03
那时候,我们把每件小事都做得很细致,带股“较真”的劲儿。
最明显的,就是翻译。
绝不是简单地把英文翻成中文。
你看这些翻译:
(韩文直译是:什么破晚霞,疯了吧。)
总之,好翻译得有“滋味”,让人忍不住赞叹:“咋会有这么好的翻译?”
和很多人聊过才知道,翻译其实是“交流”的过程。翻的时候,我们会融入自己对原文、原片的理解,最后呈现的,是原作者和译者想法的叠加。@灵石公子
翻《克拉克森的农场》时,常有专业观众注意到我们忽略的细节——有的是“留子”才懂的本国谚语,有的是农业专业术语,帮了我们大忙。@王小犀
我特想说说这些翻译是怎么出来的。
@铁腕 在西班牙语字幕组翻俚语,得不停地查。有时候翻不出中文,就先把西语译成英语,来回倒腾好几遍,直到通顺为止。
@Ellen 翻《新闻编辑室》时,查了大量美国政治结构、选举规则、政治事件背景,还补了点经济学知识。有部戏里有很多莎士比亚原台词,她专门去翻了莎士比亚原著,特意找朱生豪的译本。
她管这叫“看着剧情,重新写台词”:“好的字幕是信息不丢,还能帮你看懂剧情。”
除了字幕本身,还有些细节让我惊艳。
为了不让观众看着乱,@Ellen 所在的字幕组翻美剧时会拉张表,统一所有人名、术语。绿组除了人名译法和注释,还会统一双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王小犀
@ConcordeSky 翻《伟大的旅程》特辑时,把镜头里出现的飞机型号全考证清楚了,在字幕里注释出来。衣柜字幕组翻剧时,连镜头里的字都会标注,还会根据剧集里的形式配对应的中文字体。
来源:衣柜字幕组
连地图上的地点都会翻译,字体颜色也融进了画面里。
来源:衣柜字幕组
还有个微小但特打动我的细节:
近年来,字幕组在悄悄更新我们的语言系统。
有次绿组用了“婆婆妈妈”这个词,下面有人留言:“这个词是对女性的歧视和侮辱。”@非 看了留言反思了很久:“如果说女性做家务,明明是勤劳的形象,但这个词却常用来形容啰嗦烦人,为啥不用‘公公爸爸’呢?”
那是他第一次在现实中,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有了特别清晰的认识。之后翻剧时,他们特别留意用词。有次遇到“处女航”(Maiden Voyage),他们改成了“首航”。
语言是最微小的力量,语言变了,人的认知也会跟着变。
04
那时候,我们还有无限的期待。
其实我现在也追剧,但得承认,再也没以前那种追剧的心情了。
以前,我们会主动找好剧。那时候好剧都靠口耳相传。@灵石公子 看《生活大爆炸》是从杂志上看到的,《老友记》是叔叔推荐的。
现在算法推荐把我们都淹没了,剧还没看就被剧透了。
那时候,一部剧不止一个字幕组翻,各家都在网上“大显身手”。一部剧,@王小犀 能换着字幕组看好几遍。
现在很多字幕靠AI生成,字幕组的“百家争鸣”越来越少了。
@铁腕 基本不看字幕了,也很少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翻译了。
那时候,连字幕这种小小的空间里,都充满了“活人感”。
@灵石公子 说,她以前追过一个字幕组,里面有对情侣:赛太公和YY猫,每看一集都能从ID里看出他们的恋爱状态。
《实习医生格蕾》里Lexie去世时,字幕组好多人都在ID里怀念她。
那时候,选择虽然有限,但尝试很多。
@铁腕 以前会追各种字幕组,第一集不好看,看在字幕组选片的审美上,她会再等两集。现在看剧,口碑不好就直接pass,不会再给第二集机会。
剧集越来越浩瀚了,但我们失去的也更多了。
进一部电影的耐心、等一部剧更新的期待、热烈讨论的欲望,都慢慢消失了。
05
那时候,我们喜欢得纯粹,付出得也纯粹。
@灵石公子 离开校园8年了,加入字幕组让她觉得像回了大学社团:“我觉得自己的青春也还没结束。”
和@铁腕 聊天时,她已经不记得啥时候参加过字幕组、翻过啥片子,只记得那时候的状态——
觉得有希望、有奔头。下班回家赶紧洗澡吃饭,就坐在电脑前,眼睛一动不动开始翻译,遇到不会的就查资料。上班再累,干字幕组的活儿也特有精神。那时候开心纯粹,想法也纯粹:在这部剧的汉化里,有我翻的内容就行。
比起严格意义上的大学时光,这更像是一种青春的状态——能纯粹地喜欢,纯粹地付出。
但后来,@铁腕 上班太忙,自动离开了字幕组。
当这种不计回报、热血付出的纯粹状态消失时,也许,我们的青春才开始消失。
我问每个人,参加字幕组带来了啥?
有些是实实在在的:
它是实习时的“敲门砖”,一说自己是字幕组的,面试官都刮目相看。@Ellen
得到了翻译图书的机会。@灵石公子
接了多家出版社的橄榄枝,译了好几本书,还开了雅思一对一业务。@我自己的工作间-非
有些是后知后觉发现的:
——是建立了自己的审美。@Ellen 高中几乎没上过网,大学后才接触大量电影,通过看片、翻译,慢慢发现自己喜欢啥样的电影。
——是看到了新的可能性。@铁腕 翻过一部全女性主角的西班牙剧《la otra mirada》,让她意识到:女主角不用漂亮,也不用故意扮丑,任何身材的女性都能当主角,每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那是2018年。
她还有次工作上的奇遇:做外贸时接待外国客户,对方来中国第一件事是去碟片店买《Walking Dead》(《行尸走肉》)的碟片。“没看过美剧,根本不知道《行尸走肉》是啥。”
这些都是未曾料到的,意外赠予。
除此之外,我想,更多的,是字幕组赠给每个普通观众的。
所以今天,我很想感谢字幕组。
谢谢字幕组,是许多人的青春期。
谢谢字幕组,曾给我们打开过一个如此丰富、如此完整的世界。
谢谢所有“为爱发电”的努力,让许多人的青春都有过期待。
编辑:又延
晚祷时刻
分享一部你青春里最喜欢的剧吧。
谢谢译制这部剧的字幕组
当这种不计回报、热血付出的纯粹状态消失时,也许,我们的青春才开始
消失了。
我问每个人,参加字幕组给你带来了什么?
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它是实习时非常好用的敲门砖,只要一说我是字幕组的,每一个面试官都会刮目相看。@Ellen
得到了翻译图书的机会。@灵石公子
接到了多家出版社伸来的橄榄枝,完成了好几册相关书籍的译著,也开拓新机,创建了雅思一对一业务。@我自己的工作间-非
有一些是后知后觉发现的。
——是建立了自己的审美。
@Ellen 在高中时,几乎没有上过网,上大学后,才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电影,探索自己喜欢的书籍、音乐和乐队。她对学校和课程没有太多的兴趣,甚至对自己的专业也不喜欢。相比于别人对电影的评价,她一部部看片,一点点翻译,逐渐发现自己热爱什么样的电影。
——是看到新的一种可能性。
@铁腕 曾翻译过一部西班牙的剧《la otra mirada》,这是一部主角全是女性的剧,这部剧让她意识到,女主角不一定要漂亮,也没有故意要扮丑。任何身材的女性都可以做主角,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精彩的故事。她翻译那部剧是在2018年。
她还有一次工作上的奇遇。
她做外贸工作,有一次她接待一位外国的客户,对方来中国的第一件事,是去碟片店买《Walking Dead》(美剧《行尸走肉》)的碟片。“如果没看过美剧,根本不知道《Walking Dead》是什么。”
这些都是未曾料到的,意外赠予。
除此之外,
我想,更多的,是字幕组赠予每一个普通观众的。
所以,今天在这里,我很想感谢字幕组。
谢谢字幕组,是许多人的青春期。
谢谢字幕组,曾给我们打开过一个如此丰富、如此完整的世界。
谢谢所有“为爱发电”的努力,让许多人的青春都有过期待。
编辑:又延
晚祷时刻
分享一部你青春里最喜欢的剧吧。
谢谢译制这部剧的字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