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Taylor Swift与NFL球星Travis Kelce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宣布订婚。照片里,她笑得甜蜜,他单膝下跪,钻戒闪耀,像童话故事里的圆满结局。很多人都送上了祝福。但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波声音也跟着冒了出来——有失落,也有不适。
“一直觉得她不会结婚。这男的真配不上Taylor。”
“就不应该订婚,她本可以有更大的自由。”
这样的评论可不少,甚至登上了热搜榜。说白了,Taylor Swift的订婚,不只是一个明星的私事,而是一个社会事件的投射。
要是你了解Taylor Swift,你会发现,在过去十五年里,她早就完成了从“小镇民谣女孩”到“全球流行文化符号”的转变。她的作品一直写的是自己怎么长大的、怎么找爱情的、名声怎么丢了又怎么回来的。更重要的是,她在大家心里的形象,也早就慢慢摆脱了“前男友八卦”,变成了“女性自我叙事者”和“独立女性的代言人”。
对于许多年轻女性而言,最早的时候,她就是个唱着“罗密欧对着茱丽叶家的窗户扔小石子儿”的《Love Story》的小姑娘,现在的她,是《All Too Well》里大声唱着“要把父系社会的象征掷于脚下”的厉害女性。
没错,Taylor代表了一种可能性:一个女人,靠自己的才华和创作,照样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这么有钱、有尊严,还有社会上的话语权,无论结不结婚——而她之前一直没结婚的状态,就被大家误解成她是“不婚主义”的一种表现。
但实际上,Taylor从未明确表态过自己是“不婚主义者”,反而是很多情歌,都写出了她对爱情的回忆或者向往。但当一个标签被贴上,大家就总愿意相信——“她与众不同”,她就是那个能绕开大多数人的人生剧本、自己写故事的人。
所以,她的订婚就被当成了一种“象征性的崩塌”。
为啥这场讨论这么激烈呢?为的是它碰到了当代女性主义的难题——你得知道,婚姻从来不是纯粹的私人选择。它背后连着一大堆社会文化上的说法。在老一辈的想法里:婚姻就像女人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站点,代表“安定”和“完成”。但在现在的想法里:不结婚又越来越变成一种“反抗”,它象征独立与自由。
也就是说,在网上的一些非黑即白的逻辑里,女性要么是“独立、强大、不婚主义的偶像”,要么是“传统、顺从、家庭的代表”。
说白了,女人无论结不结婚,都被要求表现出一个“明确”的态度。但你要知道,真实的女人,从来不是单一面的。
因为,结婚,不一定就等于失去独立。不结婚,也不一定就是绝对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女人能按自己的心意去选,而不是为了去迎合某种“正确”的说法。
大家往往很难接受这种复杂性,更习惯用符号化、模板化的方式去理解。所以,Taylor的订婚,才让大家觉得好像“女性主义守不住了”。
而为啥会为一个明星的婚姻感到失落呢?——说到底,她身上寄托了太多大家没实现的梦想:要证明“不婚也能幸福”;要告诉我们“女性不必顺应传统”;甚至要帮我们去抵抗社会给我们的模板。
大家通过她的选择,来安慰自己的人生选择。可说到底,她终究是她,她好像从来没答应过要替大家完成那些抗争。
没错,某种程度上,女人一直被塑造成“标准模板”。当女人的样子、女人的选择,被权力和文化塑造成一种模板。哪怕你觉得这是“自由选择”,其实背后都有社会系统的无形操控。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女人永远在“自由选择”的口号下,被推到“必须证明自己”的战场上。她们要么被质疑“为什么不结婚”,要么被质疑“为什么结婚”。
Taylor Swift的订婚,正好提醒了我们:女性主义不该是统一的剧本,而是应该允许多样化的选择。她并没有变,她还是那个用音乐写自己故事的音乐人,还是会把爱情、幸福、矛盾和成长写成歌。她的婚姻,不会抹去她的成就,反而会给她的艺术提供新的素材。
我们习惯了把女性偶像当成“符号”,却忘了她首先也是个真人。真正的成熟,不是期待她替我们证明啥,而是接受她的选择——哪怕那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答案。
在Taylor的歌里,“爱”一直是核心。现在,我们应该庆幸,她把这个故事写进了现实。她没有背叛任何人,她只是在继续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创作,让自己的生活甚至人生都更丰富。
对我们来说,这才是最珍贵的启示:
真正的自由,是允许女人有多种样子的幸福。
祝福Taylor。
编辑:Tristan
设计:小乙